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手机信令让规划不再靠经验

时间:2016-05-11 08:45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付晓峰
  “以往我们对城市的认识方法较传统、手段也不多,所以我们获取的信息量也是非常有限的,规划编制只好依赖经验。大数据不仅带来数据量的变化,而且大大拓展了我们认知城市的视角,让我们有可能对瞬息万变的复杂城市体全面实时了解和记录,从而大大提升了我们对城市的认识和把控的可能,包括城市规划的编制与管理。这就是城市规划视角的大数据的意义。”5月8日,在山东大学举行的第六届泉城规划论坛上,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博士生导师王德教授以新锐的观点,专业的讲解,展现了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济南相关规划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泉城规划论坛”是由市规划局主办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以“规划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定期邀请国内外城市及区域发展、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就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先进理念与前沿理论等,面向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校师生等社会各界人士作公开演讲,社会影响日益广泛。本次论坛主题为《手机信令大数据在城市空间规划中的应用》,主讲嘉宾王德教授担任中国地理学会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等,兼任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数字规划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传统范式很难应用到海量数据
  现在普遍对大数据的定义是IBM的“4个V”定义(Volume、Velocity、Variety、Value),“但如果从城市规划的视角来理解的话,这个定义就不全面了,它的含义更深刻。”王德教授在演讲中这样阐述。
  他认为,以往对城市的认识方法较传统、手段也不多,所以获取的信息量也非常有限。过去用传统数据来做规划项目,通过分析小数据存在的规律并建立模型来描述,然后根据规划的目标来进行某种程度的预测,也就是用模型来推测未来。大数据出现后,这样的思维模式可能要发生变化。一是处理手段要改变,当我们用通常的方法处理不了大数据级数据量时,便对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跨学科合作、需要强大的团队支撑。另外一方面,模型-预测的传统范式很难应用到海量的数据,但是,大数据可以直观将现象全面展示出来,概括性强。
  规划大数据的都来源于其他的行业和部门,所以在把它转为规划所需要的成果时,往往需要更多的努力,并不能仅靠简单数据处理。规划大数据难点就在这里,它本身并不产生大数据,而别人的大数据不是专门为规划采集的,当要把它们转成规划行业所需要的信息时,只有规划专业的人员来做,才能得到最终想要的、可以指导实践和规划的成果。任何技术都无法取代设计师的核心作用“在2014年我们起步研究大数据与规划结合时,我们坚信并认为要依靠规划专业人员去学习一定的技术来处理数据。大数据的研究,最终还是要靠专业人员挖掘并且消化所得到的成果,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应用方向。如果活跃在第一线的规划师又能做大数据,这是其他技术人员无法替代的优势。”对规划师的未来重要性,王德教授很有信心。
  什么才是对规划与研究有价值的大数据?王德教授认为,“首先一定要是活数据,是原始数据,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加工的数据。而不是二手、已被加工过的数据。”
  “其次,一定要有空间的信息,因为规划是离不开空间的。”王德教授指出,空间精度越高越好,现在已有商用公司提供比手机数据精度更高的位置服务信息LBS,可以提供分辨率是几米、几十米,甚至是建筑内部人的活动数据。这使得可分析的内容大大提高。“再次是需要时间信息。”以往的空间数据没有时间,大数据结合了空间和时间,时空属性的大数据对规划来说价值是最高的。“比如手机数据就是一个时空数据,使我们可以分析城市中的人的活动。”王德教授介绍说。
  就现状而言,规划人员能得到的优质原始大数据非常少,这也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和困境,大部分数据拥有方没有时间和人力对数据进行挖掘,这些数据往往最终被浪费了。王德教授强调,无论是大数据或者传统数据,都是一种规划前期的分析工具和方法。真正的规划方案,是不能用大数据来替代的,还是需要规划设计师用自己的智慧去设计和编制,任何一种技术和方法,都无法取代设计师在规划设计中的核心作用。济南尝试探索手机信令大数据研究
  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也成为城市规划创新和改革的驱动力,它不仅对城市规划的编制和评价
  带来影响,也通过实时动态的城市管
  理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产生影响。
  手机信令作为大数据的一种,具有
  客观性、连续性、精确性等特征,逐
  渐在城市规划行业得到应用。
  王德教授在演讲中重点提到手机信令大数据在城市空间规划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可以获知城市人口的动态实时分布、职住关联、出行规律等等。“手机信令研究‘人’的行为”,城市是关于“人”的城市,是人赋予了城市的灵魂和灵气,城市规划是以“人的活动”为主体的规划,研究人的行为成了城市规划的核心要素。手机信令数据契合了城市规划中对于“人”的行为研究的需要,充分研究手机信令数据来开展人口分析,将在城市规划编制方法研究、居民活动特征分析、用地使用强度判断等方面大有作为。
  据了解,我市开始尝试探索手机信令大数据研究,市规划局拟从手机信令数据研究入手,探求城市中人的行为特征等动态信息,再结合人口普查或者公安部门人口的静态分布信息加以校核,探索城市中人的活动和分布规律,为城市规划编制提供关于“人”的行为规律有效的数据支撑,使城市规划更加以“人”为本。下一步,将以手机信令大数据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实现规划管理部门、规划编制部门、规划专家和公众之间的协同沟通,实现实时监控规划落实情况。
  此外,市规划局专门成立了城市规划大数据建设攻关小组,着手建立城市规划大数据资源体系,加强与专业公司、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加快整合多层级、多领域大数据资源。在已有的道路基础地理信息、交通规划编制成果基础上,将进一步搜集一卡通信息、道路基础设施信息等数据,与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合作,获取公交刷卡和出租车轨迹数据等,开展城市交通分析,建立交通出行模型,诊断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指导城市交通的规划、管理和运营。 (本报记者 付晓峰)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