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上海4月20日电 记者朱虹 近日“澳大利亚周•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及水资源管理代表团圆满结束对中国厦门、嘉兴、苏州及上海多城市的访问考察活动。共有59名来自43家澳大利亚城市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的企业和机构与中国当地企业、政府(规划、水务、建设等)相关部门围绕城市水资源管理与利用、“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城镇规划、交通布局、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等议题开展参观、专题座谈及研讨等活动,为中澳两国业界人士提供绝佳的合作机会,助力中国水资源和能源的有效管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15日在澳大利亚驻沪总领事馆商务处,采访了澳大利亚国家水敏型城市合作研究中心合作负责人王建斌先生。 王建斌: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的本科在国内读的,所以一些基础的术语我也可以用中文来交流。我们中心是一个澳大利亚联盟政府投资和牵头的中心叫澳大利亚国家水敏感型城市合作研究中心,我是来自中心的总部墨尔本,负责中心的国际合作和科技与成果的转化。我们讲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仅是这个技术,同时还包括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包括整个水敏型城市制度化的建立,都是我们中心研究的内容。我们中心对外合作一个很重要的能够就是把澳洲30多年的水敏型城市建设的经验进行输出,包括已经帮助的还有目前正在帮助的政府,包括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新加坡、越南的胡志明、缅甸的曼德勒,最新的国际合作是中国的昆山,从2011年开始和中国的昆山合作,帮助解决昆山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问题,我们现在有很多落地的项目,阶段性的成果包括今年1月29号,中国住建部颁布的中国第一批生态园林城市,全国一共有7个,昆山是其中之一。住建部的评语有很重要的两条,第一个就是生态建设理念超前,第二是海绵城市导向的。我们从2011年开始建设的时候,当时还没有海绵城市政策的出台,所以我们是基于澳洲水敏城市的理念帮助昆山进行昆山的城市建设。 刚好我们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城市为我们的社区提供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所以在我们所有的示范项目里面,不同尺度,不同用地都得了很明显的体现,这也是昆山获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们希望通过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契机,把澳洲30多年这样一个经验,当然包括以及很有价值的可以输出的体系,包括对未来城市所面临挑战的一些预期,能够打包,帮助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不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个是我们这次随着澳贸委来中国参加澳大利亚中国周很重要的原因,希望通过这样的契机让更多人来了解澳洲水敏城市的建设,它可以让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记者问:就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海绵城市面对水资源的匮乏和污染等等问题,您的建议举措,及未来的设想是什么? 王建斌:“我在澳洲待了八九年的时间,里面有很多的城市治水的理念可以和中国分享。总结下来有两点,第一,澳洲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很多水务行业的人有这样一个信念,所有的水都是好水,就看你怎样用它,所以他强调水源的多样化以及分质供水。我举个例子,我们为什么把这个水从很远的地方运到城市里面,处理到可以喝的程度,结果又去冲厕所。可能我们室内耗水量的一半跟饮用水没有关系,比如说冲厕、打扫卫生、洗衣服,整个澳洲未来的水资源规划是基于分质供水,把珍贵的水资源从规划和设计上就开始进行这样的统筹。 第二,很重要的一点我们今天谈海绵城市和水敏城市,归根到底节是城市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我们希望重新思考城市的发展跟治水思路的关系,由于我们城市无序发展,导致了很多之前本身城市能够提供的生态服务的功能,为退化甚至消失。在未来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或者城市更新的过程当中,我们想能不能把我们失去的这些生态系统重新植入到城市里面。很重要一点,我们能不能用城市的绿地系统来达到这样一个效果,可能10年以后中国的海边城市我们再看的时候,所有绿地的景观不仅仅是一个好看的,一棵树一棵草,而是具有生态功能。雨水的收集功能,雨水的处理,甚至可以帮助城市调节它的微观气候,减轻城市的热导效应等等。这是我们城市内部的海绵体。再往大了讲,我们城市的公园它应该承担更多的城市的内涝和防洪功能,可能10年以后中国的海边城市公园可以蓄水,可以治洪,他们之间是相互连通的,形成了城市通道,不下雨的时候是我们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下雨的时候形成城市安全的通道,这是未来中国海边城市包括澳洲的水敏性城市要发展的方向。 它要解决的问题就三点,从水资源的角度来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从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来打造城市的弹性跟韧性最重要是这笔钱不是花在地下,而是花在地上,怎么样提高公共开放空间的质量,提高人的舒适度,最终提高人的宜居性,我们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从这三点开始出发。” 是啊,我们中国中产阶级群体正持续增长,对住房条件、城市宜居、交通网络、水质量及生活环境的改善提出要求,希望以此提升整体生活品质。目前中国已经在这些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存在一定挑战,其中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量的提升以及可持续的能源使用。 针对这些由于工业高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所引起的社会、环境、经济挑战,中国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海绵城市、水十条举措、建立智慧城市等,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及水管理问题,未来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如何从这些方面考虑是我们永久的课题和目标。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