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获得全国人大批准的十三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这部纲要中。 这是新中国建设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次重大突破。 “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推进建设美丽中国,真正实现绿色发展、绿色惠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更是指出,今年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并强调:“我们要持之以恒,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2016年是“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环保工作推进的关键时期。许多官员和业内专家纷纷表示,经济“新常态”下的今天,环境和发展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已成共识。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方针,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补齐短板 奔向全面小康 实现中华民族的第一个“一百年”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是咫尺之遥。然而,5年的时间里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近,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的任务就越紧迫,改善环境质量的任务就越艰巨。 我们清醒地看到,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与群众的期待还存在差距。近年来,雾霾等污染问题成为民心之痛。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升、教育程度提高及中等收入人群扩大,其对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政府环境治理的期盼越来越大,而环境质量改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问题日益严重,地方政府GDP至上的政绩观造成不惜以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环境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污染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
从发展形势看,“十三五”时期,是资源能源支撑工业化完成、经济爬坡过坎、城镇化进程推进的重要阶段,带来的污染排放新增压力仍将处于高位水平。而前期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累积的环境问题,数量巨大、成因复杂,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新老问题、新旧压力叠加,应对难度及风险明显加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体上正进入跨越峰值并进入下降通道的“转折期”,到“十三五”末,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拐点可能全面到来。近几年污染物排放总量将处于历史高位,复合型污染的特征将更加明显,很可能是环境质量状态最为复杂、矛盾非常尖锐的时期。 建设美丽中国 已成执政新理念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已成政府的执政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出一系列重大安排部署,要求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在此之前,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两份重要的“姊妹篇”文件——《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三份文件彼此呼应、相互衔接,是中央的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图,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实施,新《环境保护法》施行,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发布,环境保护督察、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六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配套文件相继实施。这些是行动层面的任务安排,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强环境保护的路线图。 环境治理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能否留住绿水、青山、蓝天,除了政府的努力更关键的是全民参与。处理好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考量好当前雾霾治理三者成本分担问题。全面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网络举报平台和制度,保障公众知情权和表达权,推进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参与对政府环保工作、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督与评价。加强环境教育工作,提升公众环境意识,引导公众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 生态文明建设 成供给侧改革重点 现在,人民群众对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干净水、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着力推进颗粒物污染防治,着力推进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集中力量优先解决空气、饮用水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是十分迫切和重大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以供给侧改革促空气质量、水质量和土壤质量全面提升,要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大气十条”、“水十条”和即要出台的“土十条”,推动重点难点问题优先解决。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原则性问题。当前大批绿色制造工程,如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生产,以及在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等重要环节产生示范效应和深远影响的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兴起和实践,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家的创业热情和绿色产业的内生动力。
大力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建设生态文明,正在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的生态文化。精准发力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改革,必须从供给侧的视角,凝民心、聚民智、集民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低碳、生态、便利、适宜的多样性物质供给和崇尚科学、艺术、心性、内省、审美等的多层次精神供给。如积极推进绿色消费革命,引导绿色饮食、鼓励绿色居住等。(马海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