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来自西咸的绿色声音:如何让城市远离污染

时间:2016-01-15 13:58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付军峰

    连续多日,西安被笼罩在雾霾之中。“如果路上都是清洁能源车,如果身边充满了树,多管齐下,那么世界会不会变得好一些?”如何远离这样的天气,家住大学南路的李欣做了多种设想。

    如何让城市远离污染,是西咸新区的重要课题。

    民之所想,行之方向。在绿色能源、绿色交通、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多方面发力,西咸新区以绿色集成发展模式,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上,带了个好头。

    绿色能源 同污染说分手

    2011年成立之初,西咸新区提出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的现代田园城市发展方式。能源界的“宠儿”绿色能源,毫无疑问是西咸新区的探索方向。

    雾霾什么时候会散去?也许没有人能给一个确切答案。但是,有没有一种不产生污染的热源?西咸新区能给出答案:这个可以有。

    同德佳苑小区的住户前一段时间,津津乐道一件事情:他们的小区上了《陕西日报》头版新闻。小区室内,20度的室温,似乎和集中供暖的小区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此时的热气,不是因为燃煤和燃气,而是只产热量不产雾霾的新能源——干热岩。通过钻机向地下岩层钻孔,使用金属换热器从地下2000米处取热,热能导出后通过专业设备向地面建筑物供热。供热过程不需要燃烧转化,废气、废液、废渣等污染物也就不会产生。同德佳苑成为陕西首家干热岩供暖小区,也成为了热门新闻,西咸新区再一次成为了陕西绿色发展的实践者。

   “干热岩供热技术在西咸新区的试点是一次大胆有益的尝试,是西咸新区创新发展的又一次体现,如果试验成功,下一步应在全省更大范围推广。”11月19日,省长娄勤俭在西咸新区调研,查看了沣西新城干热岩供热项目后说道。

    2015年11月19日,省长娄勤俭在西咸新区调研,查看了沣西新城干热岩供热项目后说道。

    想要雾霾散去,只用干热岩不行。西咸新区正在做更多的尝试,利用更多种类新、方式新、效率高的清洁能源,打出绿色实践的“组合拳”。为此,西咸新区立下一个目标,太阳能、浅层地热能和地下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均不低于10%。而我国的能源利用率目前不足10%,西咸新区再一次走在了国家创新发展的前列。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西咸新区将目标细分为可操作、可衡量的措施——鼓励沣西新城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15%,秦汉新城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12%;鼓励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用于采暖、空调及生活热水,采用热电联供高效集中供热能源利用系统;实现能源梯级化利用,充分利用区域内丰富的太阳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全面执行供热计量收费,倡导行为节能,降低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西咸新区管委会相关人员介绍说:“我们在规划区域内的居住建筑,将以太阳能热水利用为主,十二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合理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形式鼓励采用集中集热分户储热和供热。在产业园区则鼓励采用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多余用电鼓励并网。”

    绿色交通 与低碳说你好

    11月26日上午10时许,数十台挖掘机在西咸新区境内齐鸣,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姚引良宣布项目启动,地铁1号线二期工程(西咸新区段)开工,西咸新区正式加速并入西安大地铁网。

    这是继上海至江苏昆山,广州至佛山后,我国第3条跨行政区域的地铁线路,建成后,将与1号线一期工程构成西安咸阳东西向主客流交通大动脉。

    轨道交通,是绿色交通过的首选。是西咸新区“快捷交通”连接理念下的重磅之作。“目前有多条通过西咸新区或过境的轨道线已开工或纳入计划,去年开工的北客站-机场城际铁路将于2018年建成。1号线三期工程森林公园-渭河3号桥、3号线西延伸段鱼化寨-昆明池、12号线南客站-阿房宫-能源金贸中心-机场、15号线北客站-泾河新城等已纳入下一轮建设规划。5号线二期和平村-中国西部创新港正等待国家发改委批复。有轨电车项目北客站-乐华城计划年内报省发改委审批。”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总规划师李肇娥透露。

    西咸新区的绿色交通,除了轨道交通这个重拳以外,还有新招。这是西咸新区的城市规划:人们的住宅周围,300米内有托儿所和幼儿园,500米内有小学和商业服务,1000米内有中学和养老服务。这实现了人口安置、工作、精神需求,使人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西咸新区相关人员介绍说:“小尺度的街区设计不仅将构筑起覆盖新区全域、方便居民就近使用的基础型公共服务设施网络,而且为以公交为主导的绿色交通出行打下了基础。”

    超前的理念和规划以及实实在在便捷,让西咸新区的绿色慢行系统已经成为全国慢行系统示范项目。通过一系列交通优化与规划,新区后期运行时可以实现80%的绿色出行目标。

    建设友好环境,最终是为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享受城镇化带来的快捷,在这条路上,作为国家级新区的西咸新区目标很明确:探索人与城市、城市与产业的合理关系,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享受出则繁华,入则宁静的别样生活。

    绿色生态 创新型城市的制胜之道

    今年7月份的一个晚上,中央电视台被西咸新区河流治理成绩吸引,欲做一期报道。编导第二天想采访秦汉新城渭河景观带上的行人,问新城工作人员会不会抓空?工作人员自信地说:“没一点问题,早上跑步骑行的人多得很。”果然,当编导架好摄像机,一拨拨晨练者从镜头前跑过,其中还有外国人,编导任务圆满完成。

    时光如果倒回几年前,那时的渭河岸,杂草丛生,汽车开过,尘土飞扬。而变化就发生在渭河景观带建成后,慢行道两边低处是花带,高处是乔木,一个立体的景观带,吸引着西安咸阳的骑行者流连忘返。

    渭河景观带是西咸新区河流治理的缩影,更多河流也从“龙须沟”朝河清林美的景观带变身。作为西咸新区第一个生态景区,沣东新城沣河生态景区一期,建成面积1200亩。“谁也没想到,这里堆积很多年的垃圾山会变成绿坡,沣河也从原来的污水河变清了。以前我们还羡慕人家浐灞有世博园,以后我们也有自己的公园啦。”在附近斗门镇生活了50余年的村民卞选武兴奋地说着巨变。

    每个片区都会有让居民津津乐道的变化,规划中位于泾河新城的泾河湿地公园,沿城市水岸线将建一条以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为特色的滨河走廊,让观光、科普、研究和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成为大西安北郊的“绿肺”。

    渭河、沣河、泾河作为流经区域的主要河流,不但在自然条件上为区域发展提供滋养,更从文化心理上,是陕西人的情感寄托,所以让河水变清,让河岸变绿,让产业腾飞,让游人心怡,是一道难题,更是一道大题。但这道难题而今已按步骤解出,对于治河,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认为,作为新区的建设者就是要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好事。在这个过程中,平民的情怀、历史的情结很重要,说的宏观一些的就是要向历史负责、向人民负责;说得具体些,现在我们上游不管下游死活,上游排污,下游处理处理当自来水喝了,这显然没有负起责任。我们做决策时,一定要想一想,老百姓会怎么看,一百年、一千年之后历史会怎么评价。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最能体现环保精神,西咸新区所有的考量都和环保有关,从发展的理念,发展的模式,一直到环保的羞耻感,是从各个层面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这都是人文情怀历史责任感的真实反映。关注环保是一种对自然的回归,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绿色城市 愿和自然清新邂逅

    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规划图上,一条6.8公里长的绿色长廊从城市规划核心区穿城而过,显得格外醒目。“我们将中央雨洪系统植入城市绿廊,整体下穿城市道路,构成‘海绵城市’体系。大雨时如果雨水来不及在路边花坛和绿地收蓄,就会通过排水管进入中央雨洪系统,实现区域性雨水汇集、净化、调蓄、溢流功能。”沣西新城管委会主任刘宇斌说,“说白了就是设置了未来城市的净化空气和水质的‘绿肺’和‘绿肾’。”

    在日前召开的世界气候巴黎大会上,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惊艳亮相,好评不断。被各方点赞的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大数据最有说服力:总面积约450公顷的绿地系统,每年可以吸收270万立方米的雨水,使城市防洪能力提升两倍以上,可实现85%以上的雨水综合利用。

    不同于大树进城、开山造地、人造景观、填湖填海等通过人工方式改变自然环境,西咸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地形,把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充分利用起来——秦汉新城的秦文化公园将硬质广场改成软质的绿地广场,不仅是城市的文化广场,又是城市的绿色缓冲带,成为渭北雨洪调蓄枢纽;西咸国际文教园在园区中央,将占地约2300亩的农田改造为农业中央公园;沣东新城斗门水库和沣河湿地公园、空港新城太平湖景区等一系列复合型生态公共空间的打造,将西咸新区海绵城市不断扩大,为雨水融入城市提供更多途径。

    披上“国”字号战袍两年来,西咸新区一直在探索适应自然,合理利用,建设友好型城市发展之路上,跟环境“有话好好说”。这条路虽然艰辛,但正因为其“新”“特”“高”,才更加体现出国家级新区的引领价值。现实情况是,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得到肯定,2015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了解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措施和做法后说:“把雨水利用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西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做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探索,尤其在北方地区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引领着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文/付军峰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