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8岁的小女孩谭婷第一次走进永川县城。她依稀记得,那时从永川陈食镇老家到县城,需要坐中巴车在乡村公路上颠簸半个多小时。几年前,她父母到城里工厂成为产业工人;三年前,她家在永川新城区的兴龙湖畔买了新房。 “感觉永川的城市正在像潮水一样,离农村老家越来越近。”正如谭婷的直观感受一般,永川正在朝“八十平方公里、八十万人口”的“双八十”大城市迈进。在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的部署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将永川建设成为大城市,发挥其在城市发展新区中的战略支点作用。随着这一定位的确立,永川提出了建大城市的规划。 企业 一天生产4万台电脑主板 永川城区南边的凤凰湖是著名的“永川三湖”之一。不过,这个1000多亩的公园不只是休闲玩乐的去处,湖畔的凤凰湖工业园区,还是永川的产业龙头之一。 9月29日下午两点多,川亿电脑(重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刘师傅正将一块块半米见方的薄片从硫酸铜溶液中取出,像晾衣服一样,挂到镀铜的机器设备上,进入下一个电镀环节。 刘师傅是川亿电脑生产线上电路板镀铜环节的员工,尽管工作程序看似简单,但每天从他手中经过的镀铜板有上千块,每一块都要检查镀铜的平整度等细节。 川亿电脑(重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商报记者,公司目前产能为月产60万平方英尺电路板。“一台电脑一般使用0.5平方英尺,相当于每天能生产4万台电脑的主板,联想、华硕等多家PC厂商,都会用到川亿电脑生产的主板”。 据了解,川亿电脑只是台资企业华科事业群在永川的项目之一。“厂房后还有一块空地正准备扩建电路板生产线,建成后的产能将达到每月120万平方英尺。”该负责人介绍,位于永川的西部基地是华科四大基地之一,目前其位于广东以及长三角基地的一些项目正在西迁永川。 该负责人介绍,永川的投资环境很有吸引力,华科事业群西部生产基地项目投资总额将达8亿美元,除了生产PCB主板外,还生产被动元件、电容电阻等笔记本电脑配套元件,整个项目建成后,每年产值将达200亿元。 产业 构建4+1支柱产业新格局 数据显示,2012年,永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8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19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3亿元,增长23.8%。其中,电子、轻工、机械的增速分别高达122.8%、66.8%和30.1%。 根据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的规划,与其它处在城市发展新区中的区县一样,永川未来也将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主战场。在2012年的基础上,永川的产业有何规划? 走出川亿电脑厂区,凤凰湖工业园区内,四处都是正在修造的厂房。在离川亿电脑北边不远处,国内数控机床巨头中捷数控的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厂房主体工程已完工,工人们正在进行车间内的地坪硬化。据了解,该项目一期工程将于近期完工,届时将实现年产400套机床。 凤凰湖工业园区管委会企业服务处主任刘杰告诉商报记者,截至目前,园区投产企业已有135家,在建企业64家,今年1~7月实现工业产值133亿元。未来园区将形成电子信息和智能机械装备制造两大产业主导的格局。 在永川城区东北角的“永川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这里是不少企业面向全球服务的“中枢神经”。 9月29日,商报记者来到永川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时,帮考教育重庆分公司区域总监邵文东正在处理来自各地的服务请求。 “这里是帮考教育全国的客服中心总部。”邵文东告诉商报记者,未来公司的所有服务业务,都将搬到永川,“这里人力成本低,园区政策比较优惠”。 永川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香港电讯盈科等服务外包行业巨头已落户园区,重庆电信10000号、海尔集团西部客服中心、麦乐送、淘宝等企业的客服业务已在园区全面运营。“未来全国各地的消费者电话查询话费或点快餐,都将通过永川传遍全国,这里将是‘中国西部声谷、成渝金融后台’,将成为西部软件与信息产业高地”。 永川区发改委主任石浩介绍,城市发展新区是未来重庆工业化的主战场,永川的工业化,将以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纸及纸制品产业、金属冶炼及压延产业为支撑,到2020年,四大工业实现总产值2000亿元。结合新兴的服务外包产业,形成“4+1”主导产业的格局,五大产业2020年实现产值2500亿元。 融合 两步走迈向“双八十”大城市 在川亿电脑上班的周佳华,2008年从宁夏银川考入重庆文理学院。“离重庆好远,尽管学校周边有吃的玩的,但周边大多是低矮的平房,校门外的路也凹凸不平。”刚到永川郊区的校园入学时,周佳华有些失落。 不过,和谭婷的感受相似,周佳华也觉得城市离自己越来越近。周佳华说,过去几年,原来在周边如“鹤立鸡群”的校舍,如今已被拔地而起的商品楼房淹没。“和刚来时简直不像同一个地方,楼多了路宽了,旁边的商业街也上了档次。”周佳华说,毕业后,他进入川亿电脑工作,一年后,他已在学校旁边买了房定居下来。 正如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对城市发展新区的定位:集聚新增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示范区。 得益于产业拉动,永川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加入城市阵营。川亿电脑相关负责人告诉商报记者,华科事业群在重庆的基地目前就有8000多名工人,他们大部分来自周边农村甚至外地,未来工人的数量将会翻番。 在永川区发改委主任石浩看来,一个区域除了产业,还要有交通才能发展成为城市,而成渝高速、成渝铁路以及即将开通的成渝客专,都是永川发展成为成渝之间支点城市的天然优势。 永川区规划局用地规划科科长裴渝川告诉商报记者,目前,永川城区面积已达52万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突破50万,达54.8万人。同时,永川城区还以每年3~4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容。 石浩表示,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将永川定位为大城市,永川制定了“两步走”的城市化发展路线。第一步是到2016年,力争实现中心城市面积达7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70万人,经济总量达到600亿元;第二步到2020年,中心城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0万,实现“双八十”大城市的目标。 访谈 不以GDP论英雄 提升城市品位 一刻钟重庆、四十五分钟成都,2015年成渝高铁开通后,永川人将实现这样的生活。这正是永川经济发展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在重庆和成都两个西部最大的城市之间,永川如何定位?在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的部署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将永川建设成为大城市,发挥其在城市发展新区中的战略支点作用”。这样的定位对永川而言意义何在?永川如何做好产城融合,进而发展成为“立足渝西、面向成渝”的支点城市?对相关问题,9月29日,在永川区区委办公大楼,永川区区委书记蒋又一接受了商报记者的专访。 新的功能定位 永川迎来发展新机遇 重庆商报: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加快将永川建设成为大城市,发挥其在城市发展新区中的战略支点作用。”在您看来,这样的定位对永川的发展意义何在?永川如何实现这一定位? 蒋又一:从过去的“区域中心城市”到现在的“大城市”的定位,足见市委对永川发展寄予了厚望,新的定位,无疑为永川的发展起到了导向定航的重要作用。此外,市委四届三次全会还提出“加快永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强永川区域性教育、医疗、应急中心建设”。这是站位高、分量重的定位,赋予永川在重庆乃至川渝合作发展大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给永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在我看来,我们要建设的大城市,并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建设,而是包含了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人文生态以及民生改善等各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发展战略部署。也就是说,永川所要发展的大城市的方向,是一个具备经济实力更为雄厚、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文化气息更加浓郁、社会管理更加有序以及辐射带动功能更加强大等诸多条件的大城市。 产业强则城市强,在产业方面,永川将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4+1”的主导产业集群。 其中,机械装备产业以凤凰湖工业园和三教工业园为载体,重点提升汽摩机零部件、柴油机等产业竞争力,并培育数控机床产业,到2020年,机械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8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以凤凰湖工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PCB电路板等配套产业,努力发展数码产品,到2020年实现产值300亿元。金属冶炼及压延和纸及纸制品产业则到2020年分别实现600亿元和300亿元的产值。值得注意的是,永川无中生有发展起来了服务外包产业,我们将力争到2020年实现500亿元的产值。 当好“支点” 永川区有两大优势 重庆商报:在您看来,“支点”的内涵体现在哪些方面?永川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蒋又一:从世界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大都市区都具有以核心区为中心、呈圈状逐步向外梯度拓展的特点,都需要一些重点城市来“联动与传递”,比如巴黎外围有大巴黎地区,上海外围有长三角地区,北京、天津外围有环渤海地区,重庆大都市的周边就需要像永川这样的大城市做好“二传手”。 这个“二传手”的意义,即体现在要求永川发挥在成渝城市群的“桥头堡”功能、在重庆大都市群中的“卫星城”功能,成为城市发展新区中的“战略支点”。特别是高铁时代的到来,将进一步放大重庆和成都两个特大城市的“同城效应”,永川要做的就是借助这个效应,更好地承接主城,联动周边。 对永川来说,建设大城市、发挥支点作用有哪些优势?首先是区位优势,永川处在重庆和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之间,距重庆只有54公里,按照大城市的辐射理论,100公里以内正是最佳的辐射半径。高铁开通后,永川将实现一刻钟到重庆、45分钟到成都,大大缩短到两大城市的时空距离。同时,永川还有成渝高速和长江水道两条经济走廊,中间的成渝高速连接了四川的内江、资阳等城市;南边的长江水道则连通宜宾和泸州等川南的主要城市。 永川的另一个优势是城市发展基础和产业基础。永川一直以来都是区域中心,目前已经实现“双五十”的规模,教育、卫生等城市化配套都得以快速发展,是重庆两个有三甲医院的区县之一;在教育方面,永川有7所大学、23所中职院校,院校云集带来的是人才,每年带来3万多毕业生,很好地支撑了产业发展,也因此,永川被市委定位为“区域性教育、医疗、应急中心”。 永川具备良好产业基础,机械装备制造及纸业等轻工业均有深厚的底蕴。比如永川的装备制造业,很快实际产能将达到1000亿元。 调整发展思路 不要“含血”的GDP 重庆商报:重庆的城镇化需要永川等卫星城的各种配套和支撑,永川的城镇化显然也需要支撑,永川具体如何部署城市化路线? 蒋又一:怎样建设大城市,这是目前永川在思考的问题。新的功能区划分后,我们对永川的发展思路做了一些调整。不以GDP论英雄,不要“含血”的GDP,而是将城市美化、生态、环境等一并重抓,提升城市品位。 我们在过去产业的基础上,走拉长产业链条的路线,形成产业集群。我们淘汰了煤炭产业、化工产业等落后产业,将原来的六大产业重新理清调整为“4+1”主导体系。 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发展思路?第一,永川的产业已经在重新洗牌,2012年,金属、冶金以及化工产业的占比同比下降了10.3%,而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和轻工业则相应上升了10%,我们按市场竞争的原则,优胜劣汰。第二,永川工业能耗偏高,又处在长江上游,资源环境约束比较突出,要走节能减排路线。第三,则出于消化过剩产能的考虑,通过关停并转、技改创新等方式,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永川的城市规划也按照新的功能定位进行了调整,从原来的“1+2+4+N”体系,调整为“1+1+4+N”的体系,将城市副中心由两个变为一个,形成由“区到副中心到中心镇再到镇”的城市体系,通过发展城市副中心、重点中心镇以及特色镇,支撑永川的城镇化建设。 当然,这个规划并非心血来潮。比如,永川中心城区的建设,将根据目前的产业和城区功能分布,按照“东进、南拓、西延、北优”的策略,统筹新区拓展和老城改造。同时,根据城市发展的规律,一个城市只有一个副中心,而目前来看,发展成为副中心最适合的是朱沱、松溉片区,随着港桥工业园区这个“大功率发动机”的建设,这两个镇已连成一体。另外,这个区域还拥有长江港口,以及处在永川、江津、合江三区县交界处的地理优势。 当然,要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大城市,需要以开放的理念来发展。开放的第一层含义是我们要依靠招商引资,解决产业的空虚问题。永川第三届“贸洽会”在9月26日闭幕,成功招商引资480多亿元,包括投资60亿元的协信中央CBD商业项目以及理文纸业投资60亿元的纸制品工业项目。 当然,我们也要调整招商思路,围绕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将抓住在永川打造重庆数控机床产业基地的机遇,点对点对接数控机床整机及相关零部件企业,推动“永川配套”向“永川制造”发展。同时,抓住都市核心区不再布局制造业的机会,积极承接主城“退二进三”产业迁移到永川。 开放发展的另一层含义在于向民营经济开放。目前来看,投入是经济的第一发动机,但是,过去依靠政府向银行举债搞建设的发展模式已不可行。因此,永川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打破民营主体准入的“玻璃门”和“弹簧门”,对社会投资能做的事,政府要大幅度放手,凡是政府能够退出的一律退出,凡是能让市场进入的一律放进来,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全面参与城市基础建设。 永川构建“4+1” 支柱产业新格局 机械装备制造产业 电子信 息产业 纸及纸制品产业 金属冶炼及压延产业 服务外 包产业 “1+1+4+N”城市体系 永川中心城区 城市副中心 (朱沱、松溉片区) 重点中心镇
特色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