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延吉弘扬民族特色 加速城镇化进程

时间:2015-12-16 08:57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金光浩
    延吉位于吉林省东部,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也是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延吉全市面积为1748平方公里,65万常住人口中,朝鲜族占58%。作为我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城市,延吉源远流长的朝鲜族文化形成了城市的独特魅力。近年来,延吉市始终把城市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大开发,兼顾棚户区改造和小街小巷治理,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从默默无闻的边疆小城到东北亚经贸旅游名城,从一个普通县级市到全国百强县,浓郁的朝鲜族风情给延吉市的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强劲的动力,延吉逐步成长为一座富有朝鲜族特色的国际化城市。
    颇具朝鲜族民族特色建筑随处可见
    延吉将朝鲜族历史、民族、自然文化精髓贯穿于城镇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把城镇作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融为一体的中心来规划、实施和建设,把延吉打造成了自然文化风格独特、建筑文化特色鲜明、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中国朝鲜族特色的东北边陲明珠。
    在延吉南部,坐落着一座险峻秀丽的山峰--“帽儿山”。帽儿山以山、水、林、田、城相依相融为特色,成为延吉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如今,在帽儿山脚下,一座古朴典雅、大气磅礴闪耀着朝鲜族建筑风格与神韵的现代园林拔地而起,这就是延边朝鲜族风情园。整个民俗园完全按照朝鲜族风貌规划设计,建筑风格为朝鲜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其中的彩绘部分采用了符合民俗风情的旋子彩绘手法,以圆图案存在其中,内饰莲花等吉祥图案,象征吉祥如意、多子富贵等寓意,彩绘主色调采用有仿古韵味的褐色和孔雀石矿物质色演变而来的蓝绿色,结合朝鲜族喜欢亮色调的习惯,诠释朝鲜族民族文化的同时又有仿古的形式。其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柱,是朝鲜族历史上繁华商业街景的再现,使游客身临其境,深度体验朝鲜族的民俗民风。朝鲜族民俗商业街全长1.6公里,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规划为2层局部3层、极具鲜明地域特色和浓厚历史氛围的商业步行街。整条街植入以文化为基石的商业元素,充分展示延边朝鲜族的生活精神,让游客切身感受朝鲜族的民俗生活场景。
    延吉市内鳞次栉比的高楼大气别致,纵横交错的城市道路宽阔通畅,富有朝鲜族特色的城市景观随处可见,热闹的韩国商品城等国际化购物商圈人流熙攘。每到夜晚,布尔哈通河两岸灯影绚烂,让人流连。漫步延吉城市之中,感受到的是民族风情浓郁、城市风光秀美、不同文化交织的独特气息。作为“韩流”的窗口,充满了异域风情和现代元素,仿古的大屋顶,展现着朝鲜族独特的建筑风格;朝汉两种文字的各类牌匾,让人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大型商场、韩国百货、练歌房、神秘石洗浴等各类服务行业遍布全市,被国内外来宾亲切的比喻为海兰江畔的“不夜城”、东北地区的“小首尔”。
    浓郁的朝鲜族民族风俗遍地开花
    聚居此地的中国朝鲜族以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文明礼貌、崇文重教而著称于世。勤劳智慧、干净整洁、乐观开放是朝鲜族的优秀品质。朝鲜族礼节很严,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见面也要用敬语;就餐时给老人摆单人桌,父子不同席,儿媳恭顺地侍候;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席间若无法回避时,年轻人应举杯背席而饮。朝鲜族与各族人民和谐相处,顺天应人,形成了独有的民俗特色和人文景观。进入21世纪,延吉文化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文化强市”的理念和战略得到进一步巩固。
    源远流长的朝鲜族文化,风情浓郁的朝鲜族民俗,使延吉这座城市充溢着朝鲜族独有的民族风情。优美的民谣、传统的歌舞、古朴的民居、亮丽的服饰、爱意浓浓的抓周、隆重喜庆的婚俗、感人至深的花甲宴、情浓似酒意味悠长的回婚礼、欢乐祥和的老人节、古风淳朴的民俗体育活动。既展示着古老的民俗风韵,又洋溢着对现实生活的无比热爱。风味独特的冷面、狗肉、打糕、辣白菜等朝鲜族美食,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让每一位来过延吉的人为之陶醉。
    独特的地域优势助推城市经济发展 
    延吉位于中、朝、俄三国边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延吉的朝鲜族与韩国使用相同的语言文字,有相同的生活习惯,以及有许多亲属关系,当地朝鲜族的对外劳务输出国以韩国为主,以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等国为辅。延吉的劳务输出者多为朝鲜族,与韩国的语言以及文化习俗相通,沟通与生活上的障碍小,节约时间,降低了劳务输出成本,这些因素极大地为劳务输出者提供了便利,因此派往韩国的劳务人员比较集中。在韩务工人员平均一年收入为10万元-20万元,与延吉当地居民的人均年收入6万元相比,差距很明显。因此,劳务输出为延吉居民的财富积累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通过劳务输出,出国劳务人员所带回来的不仅是资金,还有先进的设备、技术以及全新的创业理念和管理经验。一方面,劳务输出人员的回国创业,催生了当地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延吉是典型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地区,物品对外依赖高,消费升级快,这就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这种市场条件下,许多在外务工人员在积累了创业资本后就会选择回国进行创业,个体经商在延吉遍地开花。另一方面,回国后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也能够购买先进的农具、农机,拥有了先进的耕种理念。比如,延吉的许多绿色果园农场等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个人收入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出国劳务也促进了延吉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另外,从城市来看,吉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形成了大批的下岗职工。可以说,农村与城镇的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劳务输出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各行业人才
    延吉从建国初期的老少边穷地区到实现教育强市,如今延吉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教育之乡”。延吉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教育奇迹。做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重视教育如同重视生命一般,“再穷不能穷教育”是各界群众广为认同的道理。重视教育是中国朝鲜族的优良传统,是延吉人的共识。多年来,延吉各类教育主要指标已经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延吉教育也在全国民族教育方面创造出多个第一:全国第一个普及了小学教育;第一个基本普及了初中教育;第一个基本实现了青壮年的扫盲。
    延吉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制定切合实际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统筹规划义务段教育,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在人员、经费、设备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和薄弱校倾斜,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落实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的职责,要求发改、财政、人事、建设、教育等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主动地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统筹建设项目和资金,建立有利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人事制度。延吉注重培养具有优良礼仪传统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后代。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在给初一的学生进行《朝鲜族礼仪文化教育》讲座时,在众多朝鲜族礼仪习俗当中,节选了适用于中学生的礼仪内容,取其精华,努力做到古为今用,与时俱进。向学生讲解了礼仪的概念及重要性。从修养的角度、交际的角度、传播的角度,让学生理解其作用。让学生懂得礼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延吉正以市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构建城镇居民的精神家园。
    过硬的市民素质展示城市建设强劲动力
    延吉本着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为目的,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延吉市市民文明公约》征集活动。在征集活动过程中,相关部门通过在新闻媒体开办征集专栏、播放公益宣传片,深入到社区、村屯、学校和公共场所发放宣传单、问卷调查表、张贴宣传海报等方式积极征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征集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和积极参与,不仅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还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市民和青少年学生的文明意识。此次活动共征集到各类意见、建议和宣传口号2万余条。并结合延吉实际,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思想,以解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日常行为规范为原则,汇总提炼出新时期符合延吉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市民素质提升所需要的《延吉市市民文明公约》。
    文明见于细微之处,细微之处折射出的文明汇聚起来就是这座城市的魅力深度。随着春暖花开,延吉市民的旅游圣地帽儿山上又是游人如织。老人们在惬意地享受着春日的暖阳;孩子们在滑旱冰、玩滑板,玩得不亦乐乎。对大多游客而言,来往帽儿山选择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公交车。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等候乘车的人排起长长的队伍,蜿蜒几十米,每当公交车驶进站点,队伍缓缓有序地向前移动,不争不抢。一位老人虽然没有排队,但大家还是给他让出了一个位置,让老人先上车。当车上人都坐好、站稳后,公交车慢慢启动了,车下的人不急不躁地继续等候,整个过程没人指挥,没人维持秩序。如今,帽儿山下游客悠闲候车排成的“长龙”已成为一个风景。在美丽的边陲小城延吉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天瓦蓝瓦蓝的,云彩雪白雪白的,城市的街道宽敞洁净,2011年延吉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
    超高的城镇化率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顺应群众对幸福生活新期盼的重大举措。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追求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是民之所需、民之所盼。2014年,延吉市户籍总人口535941人,城镇常住人口466991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城镇化率为87.13%,比2013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百强县和吉林省42个县(市、区)之首,高于全国城镇化率32.36个百分点、全国百强县城镇化率30.0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城镇化率32.38个百分点
    城镇化是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近年来,延吉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走上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融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获评为“中国绿色城镇化百强县市”,成为我省县域唯一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
    随着延吉城镇化水平逐年提升,城乡差距特别是收入差距呈逐年缩小趋势。特别是农村人口市民化以后,相应享受城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有效地缩小了城乡差距。城镇化有利于提升老百姓生活质量,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活质量,建设宜居家园,可以直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今年,延吉积极向上争取优惠政策和建设资金,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获批400户。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建设,使低收入城镇居民住房得到保障,城镇居民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在今年的6个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已完成2个项目的征收工作,签订协议1415户。以提高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生活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加大慈善救助力度,住房保障也逐步完善。截止七月末,已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00套,占全年指标的100%,“暖房子”改造223栋,占全年指标的44.6%,棚改回迁安置房1557套,占全年指标的60%,农村危房改造开工310户,完成210户,占全年指标的77.5%。坚持开展“青山、碧水、蓝天”工程,打造“绿色”城市品牌。在全部社区建立文化服务活动室、图书室、健身娱乐室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农村设立文化大院示范点26个,建设4个镇综合文化服务站、54个农家书屋、30个社区图书分馆、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96个基层服务点。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累计为农民安装设备2000余套,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已覆盖全市52个行政村,累计放映爱国主义、科教兴农等主题影片2000余场次,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快乐延吉大舞台是继延吉市青年广场建成以来,金达莱之夏广场群众文化活动的延伸和升级。延吉按照“党委搭台、群众唱戏”的活动理念,为丰富延吉市民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城市文化氛围,在金达莱之夏广场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快乐延吉大舞台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截至目前,累计举办专场演出200余场,参与群众达80余万人次,充分展示了延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良好的城市形象。(延吉市城镇化办公室)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