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从河南省纪委官方微信“清风中原”获悉,在接受组织调查期间,周以忠写下了一封“忏悔书”,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并对自己“为什么会堕落”进行了深刻剖析。 这世上有什么后悔药没有呢?答案肯定是没有的,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即便是有后悔药,恐怕还是要走老路的,那是没办法的,只要是踏出了第一步,那想要收手的,恐怕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近日就河南省纪委官微发布的消息,对于原河南省开封市委副书记、市长的周以忠因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2014年1月,周以忠因受贿犯罪被法院判处无期徒刑,近日就有曝光他的一份悔过书,真的是听着流泪,闻者伤心的。 诚然官员落马在现如今的官场内没有什么新鲜度,对于公职人员行为不当,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这些都是撞枪口的事情,所以对于每次的曝光那都是相当反感的,让群众看到了官场内的阴暗面不说,就是党员干部队伍的形象那也是抹黑的行径,更何况还是传递的负面能量,所以能够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怎么可能还会袖手旁观呢? “悔过书”是官员落马之后进入监狱毕竟的写作过程,把自己的过往给挨个的细数一遍,然而这样的事情到头来又有什么意义呢?可能让大伙看到了他的悔过之心,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给还在岗在位的领导干部敲响警钟的,如果不谨慎约束自己的行为,那么他的今天说不定就是其他人的明天。然而在悔过书中他所提及的最悲哀的还是他自己内心的失衡,因为无法理解为何其他的商人能够赚取那么多的钱财,自己说不定就是拿取了他们的一小部分,但是在现如今看来,自己却是最大的罪人了,这也是他自己想不通的地方。 “凭什么”这三字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就难啊!“当官不为民,还不如回家种番薯”这不是什么玩笑话,当然对于“当官发财”的误解那也是相当深厚的,如果说既能够当官也能够发财,这难道就不是“黄粱美梦”吗?其实就现实状况来说,周以忠已经是一个奇迹了,毕竟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正厅级领导干部,那是相当不容易的。应该说他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事业发展顺利,家庭幸福美满,但他在成绩面前没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忘记了他入党时的誓言,坠入了腐败的泥潭,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当然心中万分悔恨。 一份悔过书,不知道出了多少官员的辛酸泪,但是这已经是成为了往事,如何要在新的明天创造更多的机会来救赎过去的自己,这个除了一份悔过书,更为重要的是心态上的变化,毕竟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注定是由自己来“拨乱反正”,其实这也是在给不少的领导干部敲响警钟的事情,想要紧扣“乌纱帽”,那就秉承一名党员干部应该要有准则,谨守道德的底线和法律的红线。(黄驿翔)在今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就如何做好城市工作提出了“六个要”。有专家指出,这“六个要”形成了指导中国迈向城市社会的纲领性框架思路,为“十三五”中国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5%。城市化率超过50%,意味着中国已经从“农村社会”迈入“城市社会”,我们在欣喜“城市中国”概念开始凸显出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城市发展理念、规划理念亟需更新完善,急上项目、邀功请赏的心态依旧猖獗,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果的问题仍然客观存在,有来欲演欲烈之势。因此,打响“城市中国”的名号,提升城市建设的战位,应在尽量避免现有矛盾问题的基础,从规划、宗旨、人文方面入手,通过合理安排、统筹规划,迎来中国城市发展的春天。 城市建设要强调工作持续性,树立久久为功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城市建设工作曾指出,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思想。某些决策者急于求成,不看实际、不问情况,“拍脑门”做决策,不仅违背了城市发展的规律,也给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城市是市民的城市,不是决策者搞政绩,升官发财的“香饽饽”。井盖“吞人”事件的阴霾至今难以消散,反应出的是一些城市在建设规划方面缺乏科学规划,顶层设计不到位。这就好比是商品交易,没有一个好的售后渠道,商品很难赢得好的口杯。因此,管理者在进行城市管理时,不仅要考虑到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也要考虑到项目存在、发展、维护的连续性,为城市发展营造好的舆论氛围。 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增强城市宜居性。一些城市里,既有明如白昼的“不夜街”,也有伸手不见五指的“瞎子路”;既有气势恢宏的摩天大楼,也有的频繁报警地下管网系统。当这些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都亮起红灯,城市的宜居又从何谈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城市宜居性,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在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他们并不能在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和市民同等的待遇,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让外来务工人员早日享有城市公共服务权益。总之就是要从人性化的角度,来增强市民对于城市的归属感、增加城市的人情味,打造城市亲民的形象。 城市建设要重视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城市在快速发展,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人们不禁感叹,“城市都在复制粘贴吗?”历史文化、人文精神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生命。要尊重历史和文化,保护好历史和文化,就是要通过教育、宣传等方法,完成精神的传承,再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将城市的烙印成为时代、区域的景观特色,让每个城市有个性,闪耀着历史和人文的光辉。 城市建设非一日之功,非一人之功,需要决策者认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树立正确发展观念,久久为功,加强顶层设计,以人为本,将历史与人文作为画龙点睛之笔,建设一个又一个宜居宜业的典范城。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青县县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