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北京市交通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通报,北京正研究明年试点开征拥堵费。消息一出,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热议。该不该征收?在哪些区域征收?征收多少?能否有效治堵?等等,都成为民众关心的问题。 其实,北京拟通过征收拥堵费来缓解巨大交通压力的呼声近年来一直存在。 2010年,北京首次频繁讨论开征拥堵费以整治交通拥堵。当年12月,北京宣布出台28条措施缓解交通拥堵。“研究制定重点拥堵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方案,择机实施”,征收拥堵费开始清晰地浮出水面。
此后,在《北京市2013-2017年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工作方案》任务分解表中,北京再次明确提出,市交通委和市环保局将分析北京道路交通运行、尾气污染监测数据,研究制定城市中心低排放区交通拥堵费征收政策,分级设置收费标准,实行动态调整。这意味着,不同区域、不同时段,拥堵费的收取标准将有所不同。
这一次,北京市交通委称研究明年择试点开征拥堵费,也是对收费治堵思路的延续。 按照前不久刚结束的北京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缓解交通拥堵将是“十三五”期间北京交通发展的重点。市交通委将按照缓解交通拥堵总体方案分年度、分阶段推出一系列重大治堵举措。不仅有试点开征拥堵费,明年在小客车的调控政策、机动车的限行措施、地区错峰上下班等方面均会有新政出台。 不论哪一项新政,目的都是希望能真正解决困扰人们的交通拥堵难题。对于收取拥堵费,民众有赞同也有反对。 赞同的认为只有过高的费用,才能真正让很多人放弃私家车出行,起到真正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反对的则认为鼓励大家绿色出行或公交出行的前提是得确保城市拥有成熟、完备的公共交通体系,能够让人们出行极度便利才行,否则征收费用只能成为“庸政懒政”,起不到治堵效用。再者,拥堵费在有钱人那里依旧可以承担,最后苦的又是工薪阶层。 其实,不管采取哪种措施,最终公众期待的就是便捷的出行。如果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完善,公共出行也会成为绝大多数人的首选。正如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李红昌认为的,治理拥堵分“供给”和“需求”两个手段。所谓供给手段,就是增加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和使用,而需求手段就是鼓励市民公交出行、同时限制市民使用小汽车出行。不论“供给”还是“需求”,完备的公交体系都是前提。
现在,北京的公共交通体系在逐年完善,每年新开通的地铁、公交线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着交通压力。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的公交体系还存在诸多不足。在采取各种方法缓解拥堵的同时,应持续有序地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完善城市规划,从规划、建议、管理等多方面发力,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才能从长远和根本上治堵。(文/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