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到2020年所有城市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城市看海”将一去不复返 ——到2017年,全省试点城市要取得成效;到2020年,所有城市及60%以上的县城区基本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 11月23日下午,细雨蒙蒙,记者来到合肥市杏花公园雨水调蓄池工程建设现场。一个深达8米,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巨大深池已经成型,工人们正在忙着安装脚手架,加固池体。 该调蓄池位于公园的西北角,调蓄容积17500立方米,采用全封闭地下式结构,建成后将恢复公园景观绿化及水体。 “建成后公园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下面多了一块超级‘大海绵’。 ”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局调蓄池项目负责人马佳介绍,调蓄池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下雨的时候可以吸水、蓄水、净水,枯水期可以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既有利于规避雨水洪峰,防止内涝,又能实现雨水循环利用,对排水区间的排水调度起到积极作用。 马佳介绍,除了杏花公园雨水调蓄池外,合肥市同期在建的还有逍遥津公园调蓄池,目前两大工程均已进入收尾阶段,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并加快设备安装调试,保证2016年汛期前投入使用。 在皖南,全省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市池州,海绵城市建设一直走在前列。 11月22日上午,主城区齐山大道原来的绿化带被挖开一道深深的水沟,41岁的谢国峰正在忙碌:“我现在做的是给排水的底沟彻一道砖墙,砖墙彻好后,在沟底码上鹅卵石,这样雨水进入水沟后,其中一部分就可慢慢渗透到地下。如果雨水渗不完,再由水沟排到旁边的蓄水塘里。 ”谢国峰介绍,这里是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示范项目——齐山大道南北段改造工程。 池州市重点项目办公室科长李建介绍,池州市目前已确定池州一中、三台山公园、齐山大道、白沙湿地、护城河遗址黑臭水体整治共5项工程,作为海绵城市首批示范项目。 “今年内,全市计划动工建设37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 2014年以来,安徽省全面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率先印发《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组织制定有关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地方标准。目前,除首批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池州市,合肥、亳州、蚌埠、滁州、芜湖、宣城、铜陵、安庆、黄山等9个省试点城市及芜湖县、南陵县、泾县、潜山县、全椒县、宿松县6个试点项目也已先行先试。根据有关文件,到2017年,全省试点城市要取得成效,城市内涝积水点基本得到解决,城市建成区年径流控制率达70%。到2020年,所有城市及60%以上的县城区基本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这意味着,“城市看海”的内涝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作者范克龙 冯珉 )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