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风治霾” 内地多城市规划通风走廊
时间:2015-11-04 08:15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汪志民
|
|
南早中文网讯“蓝天基本靠风”已成为内地越来越多城市治理雾霾时的尴尬。为解决愈发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内地多个城市已开始探寻新的治理思路,其中包括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以自然风吹走聚集在城市上空的污染物。
综合内地媒体报道,今年年初《南京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向社会公布,其中首次提出“清洁空气廊道”的概念,并明确给出“时间表”:在2014年底前划定城市“清洁空气廊道”,以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在2017年底前“清洁空气廊道”内排放废气的企业将全面退出。
按计划,南京布局了6条生态通风走廊。目前,大部分生态通风走廊已基本形成,并正在发挥作用。但个别生态通风走廊还需进一步加强建设。
类似南京这样的“清洁空气廊道”,在国内已有不少先例。
报道举例称,上海夏天多刮东南风,秋天多是西北风,所以,上海在规划建设浦东新区时,特意留出了“风走廊”即世纪大道;
武汉市去年则在国内率先启动《城市风道规划管理研究》的编制工作,利用气候数据、地理地貌信息、规划和土地利用信息等,对武汉市风道基础条件进行定量分析,建立武汉市风道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武汉市风道总体布局初步设想;
杭州市规划局、市环保局等部门也正在研究,希望在杭州建一个“城市风道”,把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把空气的霾等污染物“吹”走。
“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营造出'风走廊'或是'空气走廊',可以缓解雾霾天气的发生,减少热岛效应的产生。”采访中,多位环保专家表示,这些生态通风走廊就像城市的一个个大“出气孔”,可确保郊外的凉爽空气吹进来,把主城的热空气置换出去。
南京市气象台副台长姜有山认为,治霾的关键是减少大气中的污染物,风的因素只是其中一方面,并不能彻底解决雾霾的问题。
“在城市规划中,原本就有“生态走廊“绿廊”的概念,目的就是加强通风空气交换。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董卫教授说。
董又指,提出概念就要执行到底。目前,国内一些城市,比如北京、南京都在规划制定时考虑风廊,但最后规划实施又成了另外一回事,都被建筑蚕食掉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建筑师崔恺说,目前,“造城热”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升温,但多数城市规划并未考量雾霾的影响因素。现在,各地都在谈节能环保,但一些决策者更关注节能产业的发展,看重的是有表现性的节能材料生产,却并不太重视少花钱降能耗的设计方式。但事实上,设计“风廊”的目的,是将绿色带进入城市,让城市与自然不要隔离,建筑也要通过自然采光、采风,这一切应靠规划设计来解决,而不是靠更多地花钱。
在采访中,一些城市规划专家也表示,治理雾霾不是短期能解决的问题,建筑无序的状态是一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必须靠时间慢慢消化。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