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北京10月1日电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8》28日在京发布。 蓝皮收研究发现,“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城镇化率实现了两大重要突破:2010~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并开始超过50.0%,中国整体进入城市型社会阶段;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6%,超过世界总体水平(52.5%),并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年均0.5个百分点)快速推进。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在“十二五”期间还取得了很多实质性进展,城镇化的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城市群的载体功能日益显著,城市经济实力、社会事业、创新创业等领域的水平均不断提升,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但是,中国城市在规划管理、经济增长方式、空间布局、科技创新、社会矛盾、安全管理、环境污染等方面依然问题突出、有待改善。 当前中国城市规划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长期性 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许多城市规划缺乏长期性。以沿海某市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市平均每8年就要进行一次城市规划的修编。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该市分别于1957年、1959年、1964年、1974年进行了四次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但这四次规划或者没有成文,或者虽已成文,但没有得到上级政府批准,加上历史或其他原因,规划没能得到及时修编完善和较好实施,使得城市配套不完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和不足。改革开放以来,该市城市规划修订频率更为频繁,仅“十二五”期间,该市就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三次编制或修订,分别是:《**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2012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修编)》(2014)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5)。众所周知,城市规划频繁修订与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快速发展、土地财政和政府领导的频繁变动有很大关系。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规模的不断膨胀,使一些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超过了城市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的承载能力,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人口超饱和、建筑空间拥挤、绿化面积减少、交通阻塞、城市抗灾能力差等“城市病”凸显。一方面由于没有前瞻性地预测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可能的影响和问题,许多城市的规划没有实施几年,就不得不重新规划或修订;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受土地等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的诱惑,导致城市规划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规划调整。“建了拆、拆了建”、“一届政府一个规划”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发展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指导,甚至出现无序建设、重复建设等,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政府的公信力、城市的竞争力及市民生活都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此外,我国许多城市在做空间规划时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城市规划的“区域”理念,导致城市规划贪大求全、无视长远,不能很好地考虑自身在更大区域范围中的定位(如根据同济大学的调查,全国有182座城市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城市),也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经济发展与整个中下游产业链的合理分工布局,结果导致城市经济和人口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空间受限,“城市病”逐渐显现。 产业对城市发展支撑明显不足,城镇就业存在较大缺口 9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8》发布会在京举行。 蓝皮书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走的是“先产业集聚、后人口集聚”的市场化道路。中国的城镇化更多是由政府推动形成的,人口规模是政府调控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忽视了对产业支撑体系的构建和培育,从而导致城市产业支撑能力不足。一方面,产业支撑能力不足使得城市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经验表明:城市就业是决定城镇化速度、城镇规模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城市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城镇就业岗位的增加远远赶不上城镇新增人口的增长。2003年至2013年间,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1.3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达2000多万人,然而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仅1200万。我国的城镇化涉及2.6亿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和生活保障问题,他们进城后缺乏稳定性就业将会给城市经济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威胁。另一方面,产业支撑能力不足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路。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销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长期不断的资金支持。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土地出让金及政府财政补贴,但这种方式在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地方财政压力不断增加的现实下已经难以为继。当前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城镇自身的造血功能,这种造血功能主要来自产业支撑体系。 城市发展需要特别关注五个时间节点 蓝皮书指出,在新常态下,可预期的城市发展时序内,存在几个极其重要、需要特别关注的时间节点。 一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面临新的选择。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和总体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初步实现,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阶段性目标达成,在国家层面将形成新的战略性目标体系。从“中国梦”的内涵表述来看,必然是以迈向世界一流强国、建设现代文明社会为目标。而城市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和先遣队。 二是劳动力供给规模出现转折性变化。随着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中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30年左右中国人口将出现负增长,但劳动力供给规模的下滑会更早于此。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发布的数据,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已经连续3年出现下降,预计“十三五”期间,这种下降趋势会进一步加快,且数量进一步加大。人口规模特别是劳动力供给规模的转折性变化,标志着人口红利将彻底消失,人力成本将更加高昂,我国在传统制造业的低成本要素优势逐步丧失,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将对城市经济社会运行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三是传统资源型产业步入下行通道。由于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约束的不断加强,传统资源型产业将总体步入下行通道,此趋势对资源性开发产业、资源加工产业、房地产业等传统行业是长期利空,对于严重依赖土地出让金的城市政府财政影响尤大。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产业资本将从传统产业领域逐步退出,寻求新的投资方向。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政府财税体制改革、财政体制创新成为当务之急。 四是全面进入城市型社会。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8%,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到2030年将达到70%左右,也就是说,“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全面进入城市型社会,同时城镇化从以速度为主转向速度、质量并重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新的时期,城市经济将占据主导性地位,城镇化将取代工业化成为中国发展的主要动力。 五是正式迈向服务经济时代。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服务经济时代。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已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服务业日益成为国际分工和产业价值链的重要环节,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核心领域。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