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
●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面子轻里子、重眼前轻长远、重经济增长轻其它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城市管理的主要表现。 ●高房价、低人均住宅面积已然成为城市宜居的突出制约因素。未来,在放开二孩生育和高抚养比的影响下,城市的住房需求还会增加,在城市建设用地有限的客观条件下,“贵城”住不起、“鬼城”无人住的难题会一直伴随着城市的宜居化建设。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宜居竞争力指数整体偏低
其次,合理的房价收入比是城市宜居的关键因素。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从收入房价比和国内宜居城市指数的比较看,二者之间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一般来说,收入房价比越高,宜居竞争力也越强;房价较高的城市宜居指数也普遍偏低。这一规律又一次表明城市住房与收入已经成为衡量城市宜居的主要指标。我们认为,较为合理的收入房价比会对创业者和高端人才具有较大吸引力,进而让城市发展活力四射。 再次,地级以上城市宜居竞争力整体格局呈固化态势。从连续三年的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数可以发现:除港澳地区外,宜居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在东南沿海、中部和环渤海地区,东北、西南、西北几个区域相对落后,我国城市宜居水平的空间格局已经稳固下来。气温适宜度和空气质量等先天生态环境优势则意外成为宜居城市竞争力的最大优势。 最后,排水管道密度与经济水平及城市规模相关性不显著。城市洪涝灾害已经成为城市生活风险的重要策源地和影响城市宜居的和核心型难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有些城市地下管网密度较高,但这些城市并非是经济水平很高的发达城市或者城市人口数量庞大的大城市;同理,不少发达城市的地下管网密度严重偏低,与其突出的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不相称。 城市发展中“五重五轻”问题严重 第一,城市规划建设“以己为本”现象突出。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个体规划建设也都以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最大化为准;政府又缺乏有力地、系统地规划,导致城市化建设拥挤、零乱、不协调等问题凸显。现实中,城市道路流量设计的前瞻性、高楼大厦在特定区域的密集性、职住区域的过分分离等问题,在规划阶段都没有很好地加以科学地预见和准确的测算。再加上投资时重视硬件设施和大型设施建设而忽视软件设施和小型配套设施建设,使得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灾害频发。城市建设需要以全体市民为本,各区域各部门各环节配套协调,为市民提供最大化的便利。
第二,城市发展“五重五轻”问题严重。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面子轻里子、重眼前轻长远、重经济增长轻其它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城市管理的主要表现。从当前城市发展的实际看,城市建设往往偏向于地标性建筑和华丽外表,使得在城市内部交通疏导、人均绿地增加、大气环境质量和保障性住房的重视程度仍然偏少。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对城市建设重视而对管理服务的轻视,使得现有社会公共服务投资所引致产生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可持续性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