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杨光杰副教授。他认为,此次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对孝妇河整个流域进行彻底治理,是一件顺民心、得民意的大好事。作为城市规划的专家,杨光杰自然对水的问题颇有研究,对于如何治水,他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截流造景不科学、不可取 谈到石沟河上游居民拦河截流,造水景发展农家乐的问题,杨光杰告诉记者,这些年由于工业迅速发展,城市迅猛扩张,造成过度取用地下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这就使得很多河流成了无源之河。在河流水源本来就非常少的情况下,很多地方为了留住水,造城市景观,都会拦河截流。杨光杰认为,这样的做法,会带来一定的生态问题。 杨光杰认为,对河流来说,要保持其原生态,需要有一个最低的水流量要求。现在的河流本来水就少,如果在上游把水都截流了,就会影响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包括一些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如果长期无水,就会全部消失掉。 记者在博山区采访,就见到了不少拦水坝,这样一来,城市有了水景,市容美了,但流域生态就受到了一定影响。 杨光杰说,另外一个问题是,被截流的水由于基本静止不动,水中的含氧量就会降低,相反对于水质很重要一个指标——生化需氧量就会增高,这说明水中的有机物在增加,水的污染程度就高。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个道理就如用鱼缸、鱼池养鱼,为什么要用设备进行水循环呢,就是因为鱼缸、鱼池中的水是静止的,要让水动起来,让水中保持足够的氧气,水才能保持清新,鱼才能生活。 治水要以水为本,不要以人为本 谈到当下各地的治水,杨光杰说,为了留住水,很多地方在治理河道时,都是把河床、河堤都硬化了,或用石砌,或用瓷砖。这其实是一种反自然的做法。因为河床、河岸原来是土质的,治理后成了石质或瓷质的,原来的水是自由往下渗透的,在渗透过程中,通过石土层的过滤,水就会得到净化。现在呢,水不能往下渗透了,或渗透的很少,河床、河道失去了自然净化能力。当然,现在也在河道上建了很多人工湿地,通过种植芦苇等各种水生植物来对河水进行降解净化,杨光杰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做法。 就如人一样,水也是有生命的。在杨光杰看来,治水要以河为本,以水为本,不能以人为本。也就是说,治水不能主要为了让人看着好看,而是应遵循自然生态的规律,让河流最大限度地接近原生态的状态。否则,水景倒是美了,但往往是刚治理了的时候水好看,时间一长,因为水流速度达不到一定程度,自身的净化能力被削弱,水质就不好了,水景自然就不美了。其实,治水的时候能做到以河为本,最终的结果也就是以人为本。 这个话题延伸开来,杨光杰进一步谈到了城市建设中关于水的问题。他说,现在的城市,往往硬化率太高,雨水无法自然地渗透下去,涵养地下水源,而且还对城市的排水系统造成压力,经常形成内涝。所以现在国家提出建设海绵式城市,目前我省的济南市正在搞试点。 什么是海绵式城市?杨光杰说,就是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面积和人口的急剧扩张,工业、民用都在过度取用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这样造成了很多多少年来流水不断的河流成为了季节河。有的地方出现地面下陷情况,很大原因也是因为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造成的。
而城市有了吸水能力后,最大的好处是涵养地下水。地表水看上去很脏,但通过层层土石层过滤后,就会得到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