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交委日前公布的广州7月交通拥堵指数,较去年同期暴涨73%,此消息备受舆论关注。虽说交委随后回应称,拥堵指数暴涨是因去年基数低,广州目前的道路拥堵仍属轻度级别,但许多市民对此并不认同,网上的跟帖更可谓“群情激愤”,直指有关部门整治不力。 个体的观感与官方统计数据有差距,这可理解,但近来广州的拥堵及交通状况的恶化,则不容置疑。有分析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限牌不限外”,许多人上了外地车牌,或者外地专车跑到广州揽客。于是,该不该“限外”的话题又在网上掀起了舆论波澜。 从网络表态看,相当多本地居民对“限外”抱以认可或赞同态度,有观点还认为,这或构成“潜在的主流民意”。无论如何,作为决策者,对这些声音都不应漠视。当然,其中的真伪与决策依据,还需视现实情况具体辨析。 “限外”最直接的理由,无非是认为外地车太多,削弱了“限牌”政策的效果,令原已拥挤的城市道路雪上加霜。诚然,过多外地专车到广州揽客,因“车等人”或龟速行驶,肯定会影响交通。但这些车到底有多少,却没有量化的数据统计,所以很难定性分析。即便按交警部门的说法,目前广州“本地化的外地车”有30万辆,但在240多万辆车的总量中,其实占比并不大,它们对道路拥堵占到多大权重,恐怕也值得怀疑。 事实上,面对日益拥堵的城市道路,“限”,几乎是本能的对策选择,世界各地都如此。比如,某些路段在规定时间内禁行车辆,或在中心城区收拥堵费,或提高购车门槛限制汽车总量等,这些都是以“限”来减少车流量,但只限外地车而不限本地车,这在国外几乎见不到,国内也罕有。尤其作为省会城市,广州并非只是广州人的广州,单纯的“限外”是有失公允的。 其实,步入汽车时代,人们的路权需求与城市有限空间的矛盾是长期的。尤其眼下落后的城市规划与汹涌而至的车流相遇,突然的“遭遇战”令各方都手足无措。广州这些年着力发展公共交通,其实已相当程度缓解了道路拥堵。而目前常堵的一些“黑点”或地段,也是多年的老大难,其中,不仅涉及城市道路规划的瓶颈,也有道路管理、车主缺乏公共交通意识等多重因素。外地专车乱停,或许牵涉到管理问题,如果管理得法,情况是否不至于那样糟糕? 假如不继续加大公共交通投入,不强化道路交通的科学管理,就凭广州已有的汽车总量,拥堵也无法避免。所以,限,或不限,怎样限,其中取舍,考验着有关方面的城市经营智慧。
或许,应该把治堵放在更高决策层面,放在“汽车时代的城市”大蓝图下谋划,充分发挥现有城市道路及基础设施的潜能,“限”“疏”结合。一个尴尬的事实是,我们城市的汽车保有量比国外许多城市都低,而拥堵状况却更甚,为何?根子或还在于缺乏科学管理和严格的交通治理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