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琪言
近日,2015中国城市“快乐指数”排行榜单在网络中出炉,上海以快乐指数704.93夺得榜单首位,广州、苏州分别夺得亚军、季军,随后是深圳、北京和南京。有评论称,广州完全可以满足人们对城市的所有幻想:数不胜数的美食,一天可以吃遍全世界。还有美景、购物……四通八达,你可以停留也可以从她去往别的地方。广州人“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精神,只要肯努力,就会有奔头。 何为快乐,一千人有一千个答案。城市要提供给人们快乐,自然是需要多层次的。第一位的是机制层面,即能让人们安居乐业,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自己能力,获得社会的认同,并换取价值。如果这个基本的层次不能满足,那么所谓的快乐也是很脆弱的。要保护这种人尽其才的多元社会,一是靠制度与法律保护公民基本权益尤其是选择权,二是靠发达的市场机制,消除垄断和行政的困扰,进而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人为屏蔽。由此可见,榜单上的大城市,恰恰为人们提供了这种有无限可能的土壤,由此生发出来的快乐也就显得更加理性。相比之下,越是欠开放的城市,就越缺乏获得这种快乐的基础。 第二位的应该是环境层面,即在社会资源都充分流动和交易后,谁能保证不会造成环境的退化和恶化?无论国内外,能让人们心旷神怡的地方,肯定不会是摩天大楼和水泥森林。这就是环境和经济之间的悖论。从排名前十名的城市来看,除了宁波、无锡之外都是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都是空气环境非常一般的城市。如果无处不在的污染还能赢得人们的快乐评价,那么只能说人们为了追求利益,对诸如灰霾尾气有着极强的忍受力。 第三位能带来快乐的,应该是身心健康的层面。都市竞争让所有人都在往绩效主义上努力,这也很容易造成群体之间的摩擦、失落与个人身心的扭曲。能让人们快乐的城市,不只是说能让人到处都买到东西,吃到美食,也不只是增加一些人工树林和人工湖。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层面的群体都不至于被抛到社会福利的边缘,都能获得公益性的匡扶和帮助。当前,一些大城市的公益组织开始了萌芽和发展,但数量和规模上还不足以充当强大的“第三部门”。因此,政府责无旁贷地要去扶植社会组织的壮大,增加社会的安全覆盖网络。
所以说,如果一个城市能营造环境,让每个人自由工作,自由呼吸,自在生活的,才是一种常态式的、可持续的快乐。相反,如果纯粹只有风景如画,却无人文关怀,那么这种城市快乐只能带来一种旅游式、度假式的快感,所谓快乐就更是一种无源之水。广州荣膺“快乐指数”排行榜亚军固然可喜,但要让所有广州人都更快乐起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