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马路“看海”何日不再来

时间:2015-05-11 14:43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夏振彬

   “我知道我在游泳,可是我真的在街上。”“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在城市看海!”汛期刚来,看海这出戏便在佛山频频上演,而市民也算是“有福气”,免费入住“海景房”……

    这些调侃让人心塞。到底城市看海该怪谁?年年看海真的无解吗?读书多不会骗你的“一纸禅”,就来和你聊聊这个事儿。
 

上周佛山突降大暴雨,回家的人猝不及防。广州日报记者陈枫摄
上周佛山突降大暴雨,回家的人猝不及防。广州日报记者陈枫摄
 
上周暴雨后,小狗被困车顶。广州日报记者龙成通摄
上周暴雨后,小狗被困车顶。广州日报记者龙成通摄
 
文/广州日报记者夏振彬
文/广州日报记者夏振彬

 

    城市“看海”该怪谁?

    每逢暴雨,各地的“看海”画面充满了戏谑、喜感和心酸。

    过去一周,“路边捉鱼”“汽车漂浮”“佛科院变身海洋大学”,一张张“内涵图”让人脑洞大开。当然了,可爱的网友还不忘盛情邀请游客,雨季到佛山来“看海”。

    调侃虽然欢乐,但别忘了“看海”还有一个大名叫“城市内涝”。对于身在“海”中的市民而言,“看海”意味着狼狈、无奈甚至危险。往往,与“看海”相伴的是汽车被淹、公交停摆、农田受损、甚至生命受到威胁——“看海”实际就是一个伤身、伤钱的悲伤故事。

    从气象学的角度看,城市内涝或有全球气候变暖、热岛效应等原因,除此之外,城市排水系统总会第一个受到拷问,管道设计、城市规划也都被市民接连吐槽。再往后追究,“重地上轻地下”的发展观念、“重建设轻维护”的管理模式也都在反思之列。

    那么,每逢暴雨就“看海”,到底该怪谁?

    可以说,由于发展观念、技术水平、管理模式等与城市飞速发展不匹配,“看海”是城市发展必然遇到的问题,和交通拥堵、雾霾蔽日一样,是常见病、高发病。因此,“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与其养成“看海”后问“该怪谁”的思维惯性,倒不如追问“谁来管”、“怎么做”。

    年年“看海”无解吗?

    那么“谁来管”?“如何做”?有统计显示,过去3年,全国至少300个城市加入了“看海俱乐部”。而另一方面,“年年岁岁海相似”,各地、历年的暴雨新闻看起来都很面熟。

    每年“看海”难道真的无解吗?

    我们或者可以在影视剧里看到一些经典案例。比如,动作片里的老外不仅在城市的马路上追逐,还在宽阔的下水道里穿梭,让人目瞪口呆。举巴黎的例子,那里举世闻名的下水道位于地下50米,据说管道通畅,整洁程度可以和巴黎街道相媲美。而东京的地下宽敞得能够跑汽车……我们不妨也借鉴这些先进的例子。

    不过,解决城市“看海”不只是个技术问题,还有钱的问题。以国外的标准建设,需要一笔庞大的开销,并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多数城市或许目前无法承受。

    除此之外,更关键的还是观念问题。毕竟一座城市的排水系统深藏地下,太过低调,既不能给城市面貌加分,又不能像地上的商业开发一样赚钱,因此城市管理者们难免动力不足。

    早在2013年7月,住建部就发文表示,力争10年左右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各地对于城市内涝也已经“高度重视”,纷纷规划相关举措。但是,能否真正下大力气、舍得投入大笔资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以陕西城固县为例,这座县城不吝重金改造了主干道、城区规划区等处的地下管网,在2013年就看到了成效,部分区域的内涝成为历史。由此可见,只要真正投入时间和精力,升级武器装备,同样可以消灭内涝这个大怪兽。当然,应该警醒的是,“打怪兽”不只是给钱那么简单,它技术含量高,不能拍脑袋决策,也不能“大干快上”。

    海绵城市怎么建?

    那么,既然不能一朝一夕搞定,现在应该做什么呢?

    应该分清轻重缓急。以上周佛山“看海”来说,佛山105个水浸黑点已有65个完成整治,但有些“旧患”难以根治,一些区域又成了“新疾”——这些黑点平时不显山露水,但“关键”时候就能变身,对市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都是巨大威胁,因此必须加速整治,容不得亡羊补牢。

    而更不能“缓”的还有规划。完善城市排水系统需要一本“明白账”,既要有时间表,也要有路线图。比如现有排水系统如何、建设标准要提高多少、成本怎么算、如何分步实施等,只有形成科学、明细的规划,才能快速执行。在这方面,很多“看海”的城市已经走在前头,佛山也提出加快编制《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但也不能拖沓。

    此外,还有一些事情则要慢慢来。根据《佛山市城市升级两年延伸行动计划》,佛山要尽快研究形成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其实,“海绵型城市”这个新名词,无非是下雨时“喝水”、干旱时“吐水”,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

    但是同样地,“海绵型城市”不仅涉及城市规划、管理,也与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因此要有充分的耐心。比如,根据国外的经验,公共道路需执行严格的渗透标准,新旧建筑物周边要留出足够的绿化、透水铺面空间,要推广“建筑物屋顶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工程”,要鼓励小区修建蓄水池,而家庭则安装集雨罐,将屋顶雨水及时收集起来……

    可见,要把一座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变成一块大海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策给力,也要各方充分认同,甚至全民参与,因此不能急躁冒进。

    而除了这些硬件,一些“软措施”也不能掉以轻心。目前,佛山已经建立了内涝预测监测系统,而暴雨预警、应急措施等也慢慢成熟,但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却又存在感不足,经常被人忽略——防灾减灾意识。

    比如很多时候,市民看到天气预报,“哟,今天下暴雨。”然后该干嘛干嘛,缺乏基本的防范意识。而未来可以预见的是,“看海”大片还会轮番上演,而相关部门在这方面也应该加大工作力度,在真正告别“怪兽”之前,遏制“怪兽”的杀伤力和破坏性。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