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楼市到底能不能“救”

时间:2015-04-05 09:46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2014年,在一片“泡沫经济即将崩盘”的忧虑中,我国价格虚高到令人咋舌的房地产行业终于开始进入急速冷却期。为此,各个地方与中央政府不得不连番出手提振市场,在税率、利率、公积金等多个方面发布了一系列松绑政策。

  直至今年3月30日下午,由央行、住建部、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个人商业贷款购买二套房首付比例由此前的7成降至4成,公积金贷款购买第二套在结清首套贷款的情况下首付比例降至3成。与此同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也联合发文,将个人出售住房的营业税免征年限由此前的5年缩短至2年。这两大重磅救市消息,将我国“稳定住房消费”计划推向了第二波高潮,被房地产业内直指为“政府亮出救市最大诚意”。

  但就如同此前每一次房地产救市政策出台时舆论所关注的那样,新政出台到底是“救市”还是“稳市”;房地产行业到底能不能就此被导向正轨。这些问题依然萦绕在人们心间,难有定论。
    从去年起,房地产市场的救市政策层出不穷

  限购松绑

  2014年,全国大多数城市的楼市可谓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低迷。6月26日,以呼和浩特为首,地方政府纷纷出手,实施了3年多的楼市“限购令”在多地以各种形式退出历史舞台,成为第一波救市潮。到目前为止,全国46个限购城市中仅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三亚还没有解除限购。

  房贷新政

  在被舆论称为“3.30”新政的本轮房地产政策出台之前,早在2014年9月30日,央行、银监会就联合发文将首套自住房首付比例调为30%,并执行基准贷款利率的0.7倍。这被视为各地限购松绑大潮之后,来自中央的第二波救市政策;同时,也是中央“稳定住房消费”的第一波政策。

  公积金新政

  去年10月9日,住建部、财政部及央行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发展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通知》,主要包括降低公积金贷款门槛、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以及推进公积金异地贷款等方面内容。在公积金新政发布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已有超过32个省市陆续出台了公积金贷款调整细则,主要体现在降门槛、提额度、认贷不认房以及实现异地贷款这几方面。

  用地新政

  2015年3月25日,就在“3.30”救市新政发布前不久,国土资源部、住建部联合下发《关于优化2015年住房及用地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被认为是本轮救市新政出台前的“信号弹”。该《通知》要求各地按市场差别化供应土地,以往供应规模过大的城市要减少甚至暂停供地。另外还首次表态,允许开发商申报改变产品类型,并鼓励地方将新房库存回购转化为保障性住房。
    但在诸多政策“组合拳”之下,舆论仍有不少疑问

  新政到底是不是救市

  “中国楼市到底需不需要救”,这是个讨论已久的话题。不少房地产领域的分析人员都认为,尽管2014年楼市全面遇冷,但没有出现太过严重的“泡沫破裂”,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和一些区域热点城市,虽然楼市成交量下滑,但价格并未整体下降。

  而与此同时,2015年开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今年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经济延续了去年四季度的放缓势头,部分经济指标进一步回落,其中房地产市场低迷成为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之一。

  因而,很多评论指出,目前房地产直接需求加上其带动的间接需求,在市场总需求中占比仍十分高,可以说房地产市场是否平稳健康发展直接关系着今年宏观经济能否稳定。但对于中国政府而言,过去的教训历历在目,已不敢再踏进像2008年“4万亿”救市一样的历史河流,大幅增加债务杠杆,求一时之快活。这一轮密集出台的房地产提振政策,正是旨在通过更为稳健的楼市调控,从而实现宏观经济形势的平稳回暖。与其说是“救市”,更应该认为是要通过正确途径引导“泡沫”内部压力逐步释放,其稳增长的主旋律不言自明。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