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河海大学学生在祭奠仪式上。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乐 涛摄
南京有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除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另外16处也聚集了自发前来悼念的市民,献一枝白花,传一份心愿。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谢婷 汉中门丛葬地报道: 2000余同胞在附近被杀害 12月13日早,天空湛蓝、干净如明镜。一位身着黑大衣,围着白色长丝巾的中年女士,手捧一束鲜花,神色凝重地向纪念碑敬献了鲜花。“这是我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地,今天却是特意来祭拜。” 何泽宇一家及韩硕一家一大早从扬州赶来。“首个公祭日,让孩子们来丛葬地祭拜,让他们感受当年的灾难并祭奠逝者。”家长周芳激动地说。1931年生的黄泽明老爷爷告诉孩子们:你们如今是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有趣的知识。而他11岁时接受的却是日本人的奴化教育,“老师是脱去军装的日本军官,强迫中国孩子学日语,我不愿意,就拧着耳朵把我的头往桌子上撞,撞得我眼冒金星。”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刘浏 东郊丛葬地报道: 33000多军民在中山门外遇害 一早,东郊丛葬地的陵园内已站满了身着素衣的市民,现场的市民超过了2000人。更多想参与悼念活动的市民排起了长队,在远处的围墙边静静等候。 悼念的市民中,有玄武区志友协会的老人们,他们手拉旗帜,有几位老人腿脚已经很不灵便,但相互搀扶着献上鲜花。还有40多名登山爱好者,他们相约5点半在山顶集合,7点下山,步行6公里来到丛葬地现场,共同献上了花圈。队员中有一位是大屠杀幸存者章素华老人:“母亲带我逃到防空洞里,捂住我的嘴,躲过了日本兵的搜索,其他家人却遇害了。”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芦艳 中山码头丛葬地报道: 9000多人被机枪射杀后弃尸江中 “我亲眼看见日本人把市民一个个反捆起来,排成一排枪毙。”史素珍老人当年13岁,今年90岁,她声音哽咽,却再也流不出眼泪。 8点不到,纪念碑前就聚集了自发前来悼念的市民,江边寒风阵阵,市民们却一直高举五星红旗,神情肃穆。宝宝才19个月,年轻的张妈妈就把宝宝带到了中山码头,为了让孩子听听国歌听听警报,“我是老南京人,从小听父辈祖辈讲当年日军的暴行,让自己的下一代牢记历史,是新南京人的责任。”世界冠军、镇江姑娘范瑛带着一群小运动员们来到这里,每人献上一朵小白菊,表达一份哀思。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于英杰 太平门丛葬地报道: 约1300名军民在此遭屠杀 8点过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学生和市民来到碑前,敬献花圈。玄武区的10余名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在碑前肃立;本地网络论坛“南京城市记忆”的10余名网友在碑前肃立;东方航空公司江苏分公司的10余名员工在碑前肃立……一拨市民尚未离开,又一拨市民走来;有的一家人带着孩子,有的夫妻相挽,有的成群结伴,就这样川流不息,秩序井然。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张红 金陵大学丛葬地报道: 国际安全区内774 名同胞遇难 9点左右,学生和附近的居民在南京大学天文系院内聚集起来。纪念碑前,1000只纸鹤被摆成了“12·13”字样,寄托着大家对遇难同胞的哀思和对和平的追求,这是历史系的学生提前一个星期在校园网上征集来的。 悼念的人群中有个小小的身影叫张心远,是察哈尔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说,前几天学校老师教同学们做小白花时,他多做了几个,回家和妈妈一起制成了一个小小的花圈,白色纸花绕着黑色的“12·13”围成一圈,表达的是缅怀和哀伤。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季宇轩梅建明 北极阁丛葬地报道: 附近遇害者有2000余人 北极阁地处开阔地带,聚焦了数千市民、学生,依次有序进入场内向死难者表达了哀悼。61岁的市民聂武军先生专门献上了祭奠死难者的花圈。聂先生告诉记者,他爷爷因为不愿意对日军鞠躬,被日军打穿了耳膜,从此聋掉了。他从小就是听着这段悲惨的历史长大。66岁的市民朱志耘女士,作为近300名江苏知青联盟的代表,为死难者敬献花圈:“我们民族吃过的苦,国家受过的难,不能再次上演。”朱女士动情地说。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仇惠栋 五台山丛葬地报道: 埋葬被害同胞尸骨共254具 凌晨起,附近的市民就陆续自发前来献花祭奠,鲜花还夹着寄托哀思的手写纸条。有一则写着:落后就要挨打,发奋才能图强。 祭奠的人群中有不少小朋友。五年级学生张峥果和妈妈一早就来到了五台山。妈妈陈宏志告诉记者:“是儿子提出要来这里祭奠,我们很支持。我希望孩子明白,只有国家强大了,每个人才能平安地生存、更好地发展;个人也要努力上进,自身变得更强大。” 扬子晚报记者陈郁 正觉寺丛葬地报道: 17名手无寸铁的僧人被集体枪杀 一对夫妇从澳大利亚赶来,向纪念碑献完花的丈夫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对于这次国家公祭日,老人家非常关注,身体原因不能回来,因此专门派儿子回到南京,替老人家祭奠在那场人类浩劫中被杀害的同胞们。“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汉中门丛葬地等我们会一个一个去看。祭奠那些珍贵的生命,是老人家的心愿。”他说,前些日子他们已经去祭拜了几处丛葬地,给老人发去了照片,父亲非常激动,很感欣慰。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张可 普德寺丛葬地报道: 周围共埋葬了9721具遇难同胞遗体 9点半,雨花台区雨花街道的各界群众60余人在这里举行了悼念仪式。默哀完毕,不少群众已眼含热泪。周围的居民也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家住共青团路的许女士带着10岁的女儿在纪念碑前摆上一束鲜花。自女儿3岁起,每年12月13日,她都会带女儿来纪念碑参加悼念活动,这是她们连续第七年。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李立立 挹江门丛葬地报道: 5100多具死难者遗骸埋葬于此 59岁的周胜利家住水关桥,每年的12月13日,他都会买上一把白菊,早早来到这里。“通过这样的方式,表明我们记着那段历史,没有忘了国耻,自强不息。”74岁的老人刘桂珍从双门楼过来,父亲常常说起那段南京人最黑暗的日子,就忍不住老泪横流:“奶奶的一只胳膊被日军的飞机炸飞了,血把屋里被子染透了;爷爷好不容易才捡了条命回来。”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姚均祥 煤炭港丛葬地报道: 3000余军民被屠戮 方家营住着大多数的老下关人,离警报拉响还有2个多小时,已经有不少民众提前来到。纪念碑旁,堆满了祭献的白花。家住金陵新一村的孙启明老人,一大早就和朋友赶了过来。12月13日来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默哀,这是老人每年必做的事情。他胸前别的白花很特殊,“这是我在家里自己做的。”87岁的向元松老人,站在纪念碑前,深深地鞠躬,眼眶已经湿润,南京大屠杀中,他失去了三位亲人。那年向元松年仅9岁,“江边都是尸体,找了几天,也没能找到我哥哥的……”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徐昇 清凉山丛葬地报道: 山丘上曾到处都是尚未掩埋的尸体 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位于河海大学西康路校区内,河海大学的师生们早早来到现场,全体人员在默哀结束后,绕纪念碑一周,向遇难同胞敬献花圈。退休教师王海曙今年70岁,听到警报声眼泪就掉下来了,她说自己每年12月13日都会在这里走一走,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王琦 鱼雷营丛葬地报道: 超3万中国军民在附近被杀害 金陵船厂,是鱼雷营丛葬地遗址,这里尚没有纪念碑,但厂区的职工们自发地来到指定位置为遇难同胞祭奠。哀悼结束后,所有职工返回生产第一线,继续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安全生产,他们说,这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当年的遇难同胞追思,用实际行动勿忘国耻,发奋图强。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刘浩浩 燕子矶丛葬地报道: 5万多解除武装的士兵和平民被射杀 长江之滨的燕子矶公园内,面对纪念碑,幕府山庄小学的学生倪许愿,用稚嫩的童声宣誓:“一定要把同胞被戕害的悲痛转化为热爱祖国的热情和奋发图强的斗志!”燕子矶中学的陶长树老师则用悲愤而又铿锵的语调说: “在祭奠遇难同胞时,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发言的权利,有权利告诉世界我们所知道的真相。”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钱鸣 草鞋峡丛葬地报道: 超过57000同胞在此遇难 一枚枚纸鹤、一束束菊花……13日上午,永济大道上的草鞋峡丛葬地人流不息,人们用献菊花、纸鹤的方式悼念遇难同胞,祈祷世界和平。整个上午,有附近的街道、企事业单位以及自发前去的群众逾千人。 78岁的窦汉东老先生不到9点也从家里赶到活动现场,献上菊花,弯腰鞠躬祭奠死难同胞,他告诉记者,每年这个时候他都要带领家人一同前来悼念死去的同胞。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程岚岚 新河丛葬地报道: 28730解除武装之士兵和难民被害 南京红卍字会收埋难者遗尸共8459具 时针指向10点,警报声如约在南京上空响起。汽车喇叭声、江上轮船的汽笛声也一同长鸣不断,滨江公园棉花堤上,所有前来参加公祭的社会各界代表纷纷低头默哀,向在此地遇难的同胞们致以最深切的哀悼,并派出代表,向纪念碑敬献花圈。随后,大家依次绕场一周,将手中的菊花恭敬地放置在纪念碑前,并把胸前的白色小花别在纪念碑四周的树上,寄托哀思。 底图为纪念馆广场前摆满了祭奠的鲜花。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余 萍摄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