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全球化时代的城市生活

时间:2014-12-02 08:15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青丝

    薛涌是一个“很不安分”的海外学者,他在美国的萨福克大学教授历史,却喜欢对国内的文化、政治、民生、乃至大众的生活方式指指点点。他经常就国内的情况,与他对美国的现实观感,进行双向对比,构建出一种照镜叙事的风格,使他讲叙的每件事情都有着强烈的比照意义,能让读者从已获得先期发展的美国这面镜子,窥见未来家园的轮廓。其文字简洁直白,说理明晰,闪烁着他不媚俗、不求悦于世人的理性智慧。

   《城市的迷惘》是一本颠覆今人现代生活观念的书,延续了薛涌一贯的叙事风格。作者以学术视角,用一个个实际例子提供理论支持,指出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工业主义和消费主义对人文、对自然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深切敌意。一些既有的城市发展策略,经过实践证明,其实就是人类为自己建造的陷阱,最终使人成为自困的囚徒。而且,这个悬浮于工业迷雾中的现代体系,就像一条只能上不能下的巨轮,一旦登临,就再也难以逃离,直到在高速航行中彻底倾覆沉没为止。薛涌利用这种庞大的多维景象,向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发出了严厉警告,指出由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文化幻觉,实际上就是最为危险的敌人。

    早两年,北京、天津等多个城市因为降雨内涝成灾,引发了人们对于建造城市下水道的大讨论,很多人对国外巨大的地下排水系统表示了羡慕。在《城市的迷惘》里,薛涌却用冷静的姿态,向公众的盲目热情泼出了一盆冷水。他认为集中式的地下排水系统,不仅耗资巨大,还会带来难以估量的环境危害,已不适合现代的城市建设。因为在全球化的经济模式下,人口的流动量变大,很难预测一座城市未来几十年的规模和布局。如美国的底特律、德国的汉诺威等一些城市,都正面临着城市萎缩、人口减少的问题,维护城市原有的巨大排水系统,已成为了一项沉重的财政负担。盲目的扩张和建设,已不符合现代城市的发展尺度。

    其次是在现代城市里,油污以及轮胎、汽车刹闸产生的尘粒,随着积水排泄到河流湖泊中,也会导致巨大的污染。书中一篇文章用旧金山举例,该市每年有19万磅因汽车刹闸产生的铜粉,经雨水冲入水系。另在人口60多万的波士顿,经过严密监测的数据显示:波士顿的查尔斯河在无雨的天气下,96%的时间适合划船,86%的时间适合游泳。到了下雨,数据就分别下降到74%和35%。可见城市排水污染的严重。而这一问题,目前在国内的公众意识中,几乎无人关注。薛涌凭借生动的事实、翔实的数据,表现出现代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巨大冲突,任何人为的延缓措施,都是短暂而微弱的。

    当然,薛涌并不只是扮演一个批评者,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减少汽车对城市空间的侵占,把部分固化在坚硬水泥里的土地,恢复为湖泊、湿地等自然水域,形成生态基础设施。一来能减缓城市的泄水压力,二来有更好的蒸发和渗透效应,可以更好地清除环境污染。这种“地貌都市主义”,也是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正在追求的理念,为现代城市突围的唯一契机。同时也说明了在全球化的时代,以人为本的观念,注定将成为支配性的观念。

   《城市的迷惘》里,还对美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大建高速公路,导致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进行了反思。认为这种模式也是一柄双刃剑,在工业繁荣的同时,也导致了城市的功能单一,发展活力不足,最终造成了像底特律这样的城市的衰落。而且大量的人居住在郊外,通勤距离的增加,对资源、对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今,美国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城市的复兴过程中,怎样对年轻人进行创业扶持,使他们成为城市最具活力的细胞,维持城市的繁荣和竞争力,都制定出了具体的操作实施方案。这种经验和教训的得失,博弈型的发展框架,也很值得中国的城市借鉴和学习,从而做出更为理性的选择。

    另外在书中,薛涌还对城市加强公共交通、自行车取代汽车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和展望。其用意,并不是让人们退回到农业时代过一种原始的生活,而是极力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解,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这对于推崇消费至上的今人,也有着很强的启示性。
    国际新闻联盟中国城市频道 中国规划网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