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九龙坡:以文铸城 再现城市人文之美

时间:2014-11-03 07:54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张琴 彭瑜
抗战生产洞改造前效果图
抗战生产洞改造前效果图
 
抗战生产洞改造后效果图
抗战生产洞改造后效果图
 
巴国城
巴国城 摄/袁志强

  核心提示

    文化环境、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发展长盛不衰的根本,一个有鲜明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城市,才能在发展中彰显魅力,走得更远。

    九龙坡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守“品位城市、幸福家园”的文化发展目标,坚持把文化培育成转型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文化突围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10月15日,一份关于依托鹅公岩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的全新策划方案出炉—九龙坡区将打造国内独 一无二的防空洞文化集群创意园。

    扒开废墟上的烟尘,一个个抗战生产洞关于那段烽火岁月的记忆愈发清晰。九龙坡,这座百年工业老城将以文化的形式讲述它的抗战历史。

    不忘源头、不忘根本、不忘优势,尊重、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民族的、传统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宝藏发掘好、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不断发扬光大。九龙坡区正唤醒抗战文化、龙文化、巴国文化、黄漂文化、工业文化及创意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1

    建设一座城市,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冰冷组合,它更是对城市文脉的保护与传承。抗战生产洞、工业艺术休闲街等在城市改造、建设中得以和谐共生

    鹅公岩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位于九龙坡区鹅公岩大桥下建峰摩托车配件总厂,原有的106个隧洞现仅存50个。

    1937年,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国民政府军政部所属兵工厂、军事院校、研究所等向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转移,当时汉阳兵工厂迁至九龙坡区,重庆成了兵器制造中心。

   “抗战中功勋卓著!”建峰厂经管处处长张冬梅介绍,解放后,这里又成了国营建设机床厂,为新中国国防工业和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但现在,这些抗战生产洞大多已废弃、塌陷、堵塞。”

    建设一座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冰冷组合,它更是对城市文脉的保护与传承。九龙坡区提出,在城市改造和建设中,要加强地域文化研究,加强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刘伯承旧居、中共四川省临委扩大会议旧址暨周贡植故居、巴人船棺遗址、黄复生墓等重点文物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保护。

   “将历史气息与现代时尚有机融合,构建独特的防空文化体。”九龙坡区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鹅公岩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是西南地区具代表性的抗战历史文化遗迹,整个园区将围绕抗战工业历史背景,在整体保护修缮后的50个抗战生产洞内,引入全国人防工事平战结合改造案例,打造集文化、休闲、商业、教育四大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产业。

    一个城市的历史因其绵绵不断的文化沉积而丰厚。重庆工业历经“开埠段—陪都段—三线段—直辖段”四个阶段,已走过100多年,形成了独有的工业文化,杨九路“工业艺术休闲街”的建设,不仅使这段历史得到完美展现,更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

    从手工纺织、早期的火柴厂到四川保路运动、卢作孚的航运实业,到国产火车头、现代工业,在这条仅有1.5公里长的街道得到了艺术性的集中呈现。

    工业是经济,也是文化,在这里也是历史。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杨九路为文化留出一席之地,让雕塑、浮雕、文字、实物与粗大浓郁的黄桷树、街道两边的厂矿企业彼此和谐相生,形成了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后工业景观大道,用千米文化讲述着百年历史。

    2

    文化是城市千年流淌的血液,没有文化的依托,便失去了城市的生命根基和历史记忆。从玉龙旧石器公园到千年“巴国城”,巴渝历史正重生再现

    九龙坡区不仅是百年工业老城,不只有百年记忆,它更有万年遗址、千年巴国,它流淌的文化血液可以追溯到100万年前……

    2012年7月18日,九龙坡区政府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称,九龙坡区玉龙公园发掘出100万年前100余件旧石器,证明重庆主城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万年前,而且该遗址在世界上也属罕见。

   “重庆市市志今后可以改写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名誉所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认为,玉龙公园旧石器遗址发现可以极大地增加重庆人乃至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在听取国内外专家多轮评审论证意见后,九龙坡区政府于今年6月最终决定在对其原址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展示利用—建设重庆旧石器陈列室。陈列室将以旧石器遗址为亮点,充实整个玉龙公园文化内涵,将其打造为一个集科普宣传、游玩休闲和文物保护为一体的城市文化地标性公共空间。目前,陈列室的设计方案正在加紧编制中。

    文化是城市千年流淌的血液,没有文化的依托,便失去了城市的生命根基和历史记忆。九龙坡区相关负责人称,城市特色是城市文化厚度与广度的体现,要通过挖掘整理文化资源、梳理历史脉络、搭建平台和载体,展示城市文化的沿革,让巴渝历史重生再现。

   “巴文化是重庆的本土文化,重庆人自己的根系文化。”巴人博物馆馆长袁文革介绍,巴人、巴声、巴乐、巴舞独具民族特色魅力,巴人诗词、巴人民俗、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等史料资源丰富。九龙坡原是巴人聚集地,九龙人复兴民族文化,打造“巴国城”, 传承弘扬巴文化理所当然。

    6年精心打造,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巴国城”成为呈现巴国历史文化的主题公园,巴文化博物馆、巴国文化研究中心、巴国文化广场、巴国湖中舞台、巴国历史人物雕刻、巴国传奇雕刻等,传承了千古巴国的人文传奇,也承载了提升九龙坡区乃至重庆市文化软实力的重任。

    3

    让文化动起来,艺术需要传播才有生命。萃取民俗文化、涵养“黄漂”生态,请非遗文化传承人进展厅,让非遗文化走出国门,文化资源成为城市名片

    2012年12月15日,北京军事博物馆。一场重庆本土画家李光灿《大三峡》暨黄漂艺术家作品展在这里展出。

   “黄漂”特指在九龙坡区黄桷枰地区的非主流艺术家群体,依附于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美术馆、501艺术仓库等艺术圈,他们很少有固定的住所,其艰辛非人们所能想象,但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却始终如一。

   “《大三峡》问世5年来一直都在画室‘睡觉’。”作为“黄漂一族”,李光灿坦言,没有市文化委、九龙坡区政府主办这场画展,他和更多的黄漂艺术家的作品不可能走出重庆。

    据了解,随着“黄漂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川美·创谷”的开谷和黄桷坪艺术园区的成立,黄桷坪地区现拥有200余家原创艺术家工作室,连续举办了6届新年艺术节,参展规模、参观人数和艺术品成交量创下新高。

   “让文化动起来,艺术需要传播才有生命。”九龙坡区有关负责人称,要涵养黄漂艺术生态,挖掘与发展黄漂文化,建设黄漂艺术村、黄漂创作基地,积聚黄漂艺术资源,为黄漂艺术家走出去搭建平台;同时萃取民俗文化,加强对民俗文化生态的研究、整理和包装推介,建设走马故事和白市驿川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培育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争取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落户,“让文化资源成为城市名片”。

    在九龙坡区,走马民间故事、含谷火龙、白市驿板鸭等,这些散落民间的艺术瑰宝,既有“听头”,也有“看头”,还有“吃头”。

    据介绍,走马民间故事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九龙坡剪纸等8项已列入市级名录,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39项。

    2009年,九龙坡区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1年,建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4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请”到了这里。

    德国、墨西哥、哈萨克斯坦……九龙坡区将百年“九龙坡剪纸”传人杨艺、糖画传承人刘贵兵、蜀绣传人黄敏等请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传承技艺、保护文化,他们却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到了世界。

    4

    一座有品位的城市是充满文化情调和文化魅力的城市。在城市规划发展中融入文化元素,修建标志性建筑景观,传承文化基因,培养城市文化个性

    卡通的图案、鲜艳的色调,陈旧的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置身这样的环境,很多人会叫喊出同一个名字:黄桷坪涂鸦一条街!

    1.25公里,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这样一条充满色彩的街区,让人们记住了九龙坡。因为它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涂鸦艺术作品,并已成为重庆十大地标之一。

    前卫艺术涂鸦与陈旧的建筑物结合,给行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烘托出现代与古老并存的绘画艺术氛围,使黄桷坪几十年不变的老旧街道注入艺术时尚的活力元素,也成为重庆人和中国艺术家们心中难以忘却的艺术符号。

   “一座有品位的城市是充满文化情调和文化魅力的城市。”九龙坡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城市规划发展中融入文化元素,立足自然和人文基础,重视在城市建设和形象提升工程中融入特色文化元素,充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推进城市规划与文化发展融合,修建标志性建筑景观,增强城市文化符号及识别要素,延续城市记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培养城市文化个性。

    行走在九龙坡区的大街小巷,你可以看到一件件标志性文化建筑景观,城市的道路、桥梁、街景、商店、住宅等都进行了艺术化设计,人行道、绿化带改造也增加了更多的文化细节,凸显出文化沉积感和独特性,对路灯、路牌、花台、广告牌、垃圾箱等同样进行艺术加工,增强了文化的细腻感和精美度。

   “环境育人,艺术养心。”相关专家认为,九龙坡区把文化元素融入景观建设,固化了城市文化个性和气质,“但这种结合相得益彰,又不显生硬。”

    四川美术学院大门300米外的交通茶馆建于1987年,灰黑的砖墙和青瓦,斑驳陆离的墙面,三角形的房梁架,再加上20多张粗糙的八仙桌,打牌下棋、喝茶聊天、端坐写生……20多年来,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愉悦自己的心情。

    2005年,一位老板打算承租交通茶馆,改建成一大型社区网吧。美院教授陈安健获知,抢先承租,保住了茶馆。陈教授说,很担心越来越多市井百姓的生活细节被城市化的浪潮吞噬。

    城市、文化、人,交通茶馆以另一种景观的形式固化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个性。

    万年遗址、千年巴国、百年故事、十年黄漂……以文铸城,九龙坡区城市人文之美正隆重再现,它形成的厚重文化氛围,必将引领时代风尚、推动城市发展,让这文化之城走得更远。
    国际新闻联盟中国城市频道 中国规划网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