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到,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优化提升沪宁合(上海、南京、合肥)、沪杭(上海、杭州)主轴带功能。同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要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多三角、放射状”的城际交通网络。 即将召开的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大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拉高标杆、防骄破满、跨越发展,着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合肥国际化都市区,努力开创“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的新局面。 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解读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新定位、揭秘合肥发展的新动力。 沪宁合成长三角“主轴带” 《意见》中,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际竞争力成为沿江城市群发展的第一项,意见提出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并优化提升沪宁合(上海、南京、合肥)、沪杭(上海、杭州)主轴带功能,培育壮大沿江、沿海、杭湖宁(杭州、湖州、南京)、杭绍甬舟(杭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发展轴带。这样的表述明确了安徽省会合肥的地位,即与杭州、南京等并列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安徽的皖江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也和苏南、舟山群岛新区等共同成为长三角区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身份 长三角副中心 国际化都市区 “加快建设上海、南京、连云港、徐州、合肥、杭州、宁波、武汉、长沙、南昌、重庆、成都、昆明、贵阳等14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优化提升沪宁合(上海、南京、合肥)、沪杭(上海、杭州)主轴带功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要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多三角、放射状’的城际交通网络”……《意见》中,合肥的定位被彻底刷新、升级,从“泛长三角”城市圈城市到“长三角”的正式成员,合肥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 新征程 长江经济带 通关一体化 合肥先行一步 今年9月22日,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正式启动,首先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海关试行。 就在当天,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进口的价值55.8万元人民币的2.3吨光阻剂,成为合肥海关第一票进口报关单。 “这意味着,以后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择向经营单位注册地、货物实际进出境地海关或其直属海关集中报关点办理申报、纳税和查验放行手续。”在合肥海关现场业务处通关科科长张瑞看来,报关企业还可在长三角地区“一地注册、五地报关”,即长三角地区内任一海关备案的分支机构,均可以在长三角地区各海关从事报关服务。 长三角一体化,“通关”先行一步。根据统计,长江经济带涉及9省2市12个直属海关,报关单占中国海关报关单总量近一半,区域内进出口货值占全国总量的41%。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涉及的企业自主选择申报地点、跨关区放行等功能全部实现,一体化通关的货物,最快几分钟即可完成全部通关手续。 新机遇高层级交通定位 合肥跨入高铁、大港时代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建成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意见》中重墨提出,打造长江经济带,充分利用黄金水道的交通潜力是关键。 根据规划,在形成“快速”、“大通道”的铁路通道上,将建设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至成都的沿江高速铁路和上海经杭州、南昌、长沙、贵阳至昆明的沪昆高速铁路,连通南北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形成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快速铁路网;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还将通过加强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的有机衔接,建设和完善能力匹配的集疏运系统,合肥被列入加快建设的14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体系之下,不难预见未来的合肥将跨入高铁、大港时代。 晨报记者 刘梅梅 ■新闻链接 长江经济带覆盖11省市
《意见》提到,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意见》提到长江经济带几大城市群,分别是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黔中和滇中区域性城市群。定位分别为世界级城市群、引领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极、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西部地区新增长极和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核心区。从经济体量上来看,这几个城市群也是由东向西梯级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