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期一周的“首届中韩文化交流活动周”近日在福田香蜜湖顺利举办。充满两国文化元素的16大活动、4大体育展演受到中外居民的广泛好评。福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活动今后还将持续举办,使之成为福田区中外文化交流的品牌活动,成为展现福田国际化中心城区形象的舞台。 记者了解到,举办国际交流活动只是福田打造国际化中心城区的一项具体举措。业内人士分析称,福田区作为深圳打造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排头兵”,目前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硬件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在国际影响力、人文法制等软环境方面,与国际化先进城市仍有一定差距,今后应当重点予以突破。 举办中韩文化交流活动周 国际化社区建设率先发力 此次举办的中韩文化交流活动周,地点设在香蜜湖街道东海社区。据了解,东海社区周边有着丰富的外国人资源,其中涉外企业和机构就有130家之多。同时,社区内共有300多户外籍家庭,居住了近1200多名外国人,约占户籍人口的20%以上。在所有的外国人中,韩国人数量最多,占比达到七成。 因为上述原因,东海社区成为深圳最早开展国际化社区建设的片区。据该街道党工委委员谢红介绍,从大运年起,香蜜湖街道就启动了片区硬件设施改造工程,其中,香蜜湖东亚国际风情街当年在东海社区建成,两条路、一个广场、一条商业街,融观光、休闲、购物、餐饮和文化活动为一体。 同时,街道和社区还不定时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交流等活动,帮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习惯的居民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尤其是今年以来,香蜜湖街道除了进一步提升片区硬件设施以外,还特别注重软环境的打造,以项目和活动的形式,巩固和扩大东海社区中外交流,帮助外国人逐步融入社区。 “今年香蜜湖街道共将举办27项文化交流活动,此次举办的中韩文化交流活动周无疑最受瞩目。”谢红介绍,以此次活动为例,在短短6天里,主办方共举办了韩人义卖会、中韩文化服饰秀、中韩青少年音乐会、韩国泡菜文化及制作讲座、韩国手工艺制作讲座、体育展演等多项精彩活动。 记者从福田区获悉,今年9月,该区就率先出台了一套以国际和国内一流环境标准为标杆,涉及法治、营商、人文、生态环境60项标准的综合环境指标体系,并提出到2020年,要率先形成一流国际化中心城区的高品质环境。“举办文化交流周活动正为实现上述这一目标。”深圳市委常委、福田区委书记张文表示。 经济国际开放程度高 核心竞争力略显欠缺 提出打造国际化先进城区的福田区,目前的综合环境建设成效如何?和国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哪些差距?福田区统计局副局长、高级统计师彭葵认为,福田目前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硬件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在国际影响力、人文法制等软环境方面,与国际化先进城市仍有一定差距,今后应当重点予以突破。 彭葵指出,从经济层面上看,福田区作为深圳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会展中心,不仅经济总量大,同时,经济国际开放程度较高,已基本具备国际化特征。“对于福田区来说,未来努力的方向,主要是提高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资本融合能力以及产业的高端化水平。” 据了解,国际化城市的中心城区,历来是跨国公司总部、知名企业和国际组织的聚集地,无论是纽约曼哈顿还是香港中环,都是当地的政治或商业中心,很多跨国金融机构都设置于此。相比之下,福田知名企业不多,虽然引进了一些跨国公司总部和研发机构,但大多以分支机构为主,总部实力略显逊色。 “国际化城区还应具备较强的资本聚集能力。”上述人士指出,尽管福田是深圳的金融商务中心,但金融业发达程度、吸引外资水平与先进城区还有差距。数据显示,去年福田金融业增加值只相当于香港的36%,新加坡的38%,外商直接投资额只相当于新加坡的2%,进出口总额也只相当于香港和新加坡的13.6%。 而从产业结构上看,“虽然福田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比超过国际化城市70%的标准,但就产业内部构成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仅25%,知识密集型产业也处于发展中。从产业发展层次看,自主创新元素不多,附加值较低,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而一些国际化大都市都已经处于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发展阶段。” 提到国际化,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据悉,当前的国际化城市大都提出了构建创新型城市的理念,制定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及战略规划,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激励和支持创新。典型城市如东京,早已对高新技术产业采取多种减免税收政策,企业可使用低息长期贷款,贷款年限可达25年,利息优惠10%。 “由于福田服务业较为发达,近年来,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经济形态、业态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福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一名专业人士分析称,以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例,今年上半年,福田PCT国际专利申请量512件,占全市的9.7%,而从事经济活动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持者比重超过了40%。 但尽管如此,福田区当前仍面临着科技投入相对不足、核心竞争力偏低、专利转化量不高等诸多困扰,尤其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活力,目前并未得到有效激发。“对于福田区来说,还是缺乏像华为、中兴、腾讯这样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研发投入一直在低位徘徊。”上述人士介绍。 以2013年数据为例,当年福田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0.5%,与上海浦东新区相比,福田区全年财政支出中,科学技术专项资金仅为浦东新区的8.7%,专利授权量仅为其54.3%。虽然近年来,福田区出台了诸多的产业扶持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更多在于“扶强扶大”,对于小企业的关注尚显缺乏。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创新能力,除了依靠企业自主创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而对于福田乃至深圳来说,这是当前最大的短板。“目前福田辖区内不仅没有一所大学,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也不能充分满足需求,教学理念与国际接轨程度有待提高。”彭葵分析指出。 宜居环境不断提升 城区管理还需精细 据了解,建设国际化先进城区,必然要求打造适宜国际化人才生活的宜居环境。近年来,福田区坚持低碳发展,推动节能减排,加强水环境,大气环境综合治理,使得空气质量、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3年福田区PM2.5日均浓度为10微克/立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平方米,生态环境总体保持良好水平。 “福田区在打造宜居环境方面,交通、医疗和教育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专家指出,比如在交通方面,虽然今后将有6条地铁贯穿福田,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53%,但当前却面临着口岸通关慢、高峰出行交通拥堵等现实问题。 “在城市规划方面,应当好好借鉴世界上一些同样拥挤的大城市,比如纽约、东京以及香港等。”长期居住在福田的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杨勤称,“我们现在的道路占地面积,已经占到市国土面积的11%,比很多世界发达城市都要高,这使得整个城区更加狭窄和拥堵。” 对此杨勤建议,福田区应当借鉴香港等地的先进经验,打通交通微循环,开通商业设施空中走廊,实现空中循环、地面循环、地下循环的有机结合,以进一步解决土地资源受限的困境。 教育、医疗方面的问题同样受关注,据了解,虽然福田区集中了全市众多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但与北上广等城市城区相比,这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仍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不少跨国企业甚至表示,“公司有时会派国外的员工到福田区工作,但外国人在福田的教育、医疗等问题让很多员工有所顾虑。” 记者从福田区获悉,此前该区已充分调查了解民意,目前正规划建设一批高端、高质的国际学校,以求更好满足外籍人士在上学方面的需求。同时,福田区医疗服务建设今后也将提速,未来包括区人民医院国际诊疗中心在内的一些机构和窗口,有望在更大程度上方便外籍人士就医。 已具备一定国际影响力 有待打造更多城区品牌 在一些外籍人士看来,福田区拥有庞大的经济总量、稳定的发展速度以及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在某些领域足以和新加坡甚至美、韩的一些城市相媲美,但另一方面,福田区的国际知名度不够高,与其自身的经济社会实力不匹配。而从全球范围来看,国际著名城市无疑例外地都重视城市品牌的打造。 据悉,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快速发展不断吸引国际目光聚焦,作为深圳的中心城区,福田也逐步进入国际的视野。目前,该区已聚集数百家世界500强及其分支机构。招商,平安保险等知名金融机构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同时,福田区也已与日本长野县饭山市等多个境外城市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 “福田虽深处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外向型经济发达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但福田金融中心商务中心的影响力仅限于深圳市及周边,这一现象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彭葵分析说,由于福田建区仅20年,与香港新加坡近200年的发展无法相比,文化底蕴、自然历史遗产等先天因素,尚需时间来沉淀。 同时,后天的城区建设缺乏国际元素,或多或少地存在规划前瞻不足、产业空间受限、拓展腹地不足等问题,因此约束了其发展的脚步。“从国际影响力、吸引力方面来看,福田与先进国际化城市的差距较大,但客观上又为福田的国际化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一些外国专家看来,福田区要想逐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可以先从营造多元文化环境方面着手,可以充分利用步行街的空间,建设一个文化街区,容纳多元文化形式,供外国人参与文化交流。同时,类似于中韩文化交流活动周这样的活动,也应当持续开展,全面开花,尽早形成福田国际化城区建设的一张张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