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国企故事 看国资发展 优味肠、牛筋肉、猪皮堡……刚刚过去的国庆佳节,位于体院北的迎宾连锁专卖店里,这些新近上市的熟肉制品受到了附近居民的热捧。 “国庆黄金周,我们二商集团肉类联合加工厂的迎宾生熟产品销售额达到了近千万元,是平时的2倍以上。”肉联厂副厂长柳春华向记者介绍。 像体院北这样的迎宾专卖店、加盟店,全市有近200家,迎宾的生熟产品年销售额已达到14亿元。 肉联厂始建于1953年,原名华北区食品公司天津第二食品加工厂(简称“食品二厂”),1983年12月更名为天津市肉类联合加工厂。肉联厂在计划经济时期保证了市民副食品供应,改革开放后,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如今的肉联厂是全市唯一的国有大型肉类联合加工企业,年屠宰生猪能力100万头,年生产熟肉制品能力15000吨,迎宾品牌先后荣获“中华老字号”、“天津市名牌产品”、全国“最具影响力品牌”等称号。 迎宾牌肉制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柳春华向记者介绍,当时天津租界地内居住许多外国人,其中一些掌握西式肉制品生产技术的国际技师将生产技艺传入中国。天津徐州道先农里137号就有一家俄国人开设的“天津肠子铺”香肠店,前店后厂,制作的俄式、德式、法式、意式香肠风味独特、工艺考究,迎宾牌肉制品创始人田振昌和第一代传人马金凯当年均在该店工作。 1951年,田振昌与马金凯师徒二人共同出资创立“利生号肠子铺”,专门从事肉制品火腿肠经营。“利生号肠子铺”公私合营后,1955年马金凯转入“同利号肠子铺”,1958年并入食品二厂,同时将原“利生号”、“同利号”肠子铺的产品工艺技术、配方及制作标准等一并带入厂子,并且为企业培养了第二代和第三代肉制品传人。 改革开放后,以马金凯为首的一批技术骨干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完成了肉制品生产制造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对接与结合,使产品的质量档次跃上一个新台阶。在老火腿肠的基础上,又研制出适合香港市场需要的玫瑰肠、三鲜肠等一批新产品,进一步打开了市场。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客商慕名而来与该厂合作开发日本市场,使肉联厂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率先进入日本市场的厂家之一。 为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适应市场需要,目前肉联厂正在实施新厂建设。这个被称为“二商迎宾肉类食品深加工物流基地”的新厂建设项目是2013年全市第十批20项重点工业项目之一,项目位于西青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计划投资6亿余元,建成后预计可年屠宰生猪120万头、加工熟肉制品6.3万吨,冷冻冷藏能力将达15000吨,销售收入达到18.9亿元。新厂生猪屠宰将引进当前世界最先进的生猪屠宰技术—荷兰施托克屠宰生产线,产品全过程可追溯;猪肉冷却排酸工艺,采用三段式冷却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熟肉制品在工艺设计上注重“迎宾”百年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 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做大做强津门家喻户晓的‘城市厨房’,是我们肉联厂的新目标新追求。”柳春华说。
本报记者 吴巧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