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四川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强城镇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南充将与成都、自贡和绵阳在今年年底先期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即“共同沟”)建设。昨日,记者联系了南充市市政工程处负责人。该负责人对《意见》作出了解读,认为亮点众多,未来的南充城镇地下管线建设要力争一次敷设到位,减少“马路拉链”现象。《意见》发布明确各部门分工
南充市市政工程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多年来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的混乱,可以说根本原因就在于多头敷设、多头管理。《意见》亮点众多,明确了各政府部门在地下管线综合管廊建设中的职能和分工,建立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拓宽了融资渠道。
亮点 1:
地下空间开发和管线将综合规划
今后,南充在制定市政道路计划时,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提前告知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管线业主单位,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原则,城镇地下管线建设要力争一次敷设到位,并适当预留管线位置,建立健全市政道路施工掘路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道路挖掘数量和规模。中心城区不得新建生产经营性危险化学品输送管线。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和城镇地下管线将综合规划,满足道路交通、人防建设、地铁交通等地下基础设施建设间的协调。
亮点2:
建立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接下来,南充将全面开展城镇地下管线普查。普查工作以供水、排水(含雨水管、污水管及雨污合流管)、燃气、电力、通信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为重点,查实地下管线的规模大小、产权归属、运行年限等基础信息。
同时,南充将建立健全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预留通用接口,实现与省上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等平台的数据共享。
亮点3:
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资参与建设
将来,南充还将通过购买服务、特许经营、股权融资等方式,鼓励引导市场资本、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地下管线的投资和建设。
南充将结合实际,试点开展城镇基础设施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
管线现状 地下管线众多管理混乱
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南充市政管线(网)的建设大都还是“谁用谁投资,谁拥有谁管理”,各种管线各自开工。长期以来,由于在管理体制上存在条块分割、交叉重复、多头管理等问题,导致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面临道路开挖难、执法管理难、资金落实难、清理整顿难等层层阻碍。这些“难”归结起来就是“协调难”。这种协调既有部门之间的协调,又有系统之间的协调,还包括新旧管线之间的协调。
“市政管线,每一根管子,每一根线缆背后都代表着一个政府部门,同时也负载着一个地区的生产生活供应。仅以城市架空线路为例,这些架空线路的种类包括:高(低)压输配电线路、通信线路、广播和有线电视网络线路、专用信息网络线路等。涉及电力、电信、广电等多达十几个部门。”该负责人说,“由此可见,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非各部门、各专业、各区域通力配合、协同作战不可。”
未来建设力争一次敷设到位
今后,南充将严格按照《意见》要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统筹考虑地下管线与城镇现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衔接,加强与道路交通、人防建设、地铁交通等地下基础设施建设间的协调。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原则,南充将按照《意见》对地下管线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施工企业必须按确定的放线区位进行施工,严禁在情况不明时盲目进行地面开挖作业等“野蛮开挖”行为。在制订市政道路建设、维修和改造年度计划时,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告知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以便其指导管线业主单位相应制订各专业管线年度计划,并与市政道路建设年度计划同步实施。
在地下管线安全运行管理方面,南充将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部门、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管线产权单位积极联动的巡视养护和隐患排查制度,强化地下管线的安全运行管理。同时要加强地下管线隐患排查工作,重点清理占压地下管线的违法建筑、存在安全隐患的废弃和“无主”地下管线,并限期整改或消除。
“未来的南充城镇地下管线建设要力争一次敷设到位,并适当预留管线位置,建立健全市政道路施工掘路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道路挖掘数量和规模,减少‘马路拉链’现象。”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