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爱步行的你,在深圳走起!

时间:2014-09-11 10:51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罗俊杰 林洁惠

上海的空中步行系统上通天桥、水平接驳路面公共交通、下通地铁(示意图)。
 

纽约将贯穿城市上空的废弃铁轨变为高铁公园,空中步道打通各街区,成为城市立体步行系统的世界经典案例。

纽约将贯穿城市上空的废弃铁轨变为高铁公园,空中步道打通各街区,
成为城市立体步行系统的世界经典案例。

 


 

    爱步行的你,在深圳走起!近日,国际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在京发布《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体系》,满分100分。深圳以67.83分的成绩在35个测评城市中排名第二,被评为“非常适宜步行城市”,仅次于“步行天堂”香港。你造吗?其实深圳早就规划了14个重点步行单元,登山、观海、市区内三类步行区,你走过哪一种?

    仅次于香港

    深圳岂止宜居还宜步行

    8月27日,国际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在京发布《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体系》。在选取的35个东、中、西部城市中,香港、深圳、上海、广州、大连5城市在“步行友好性”方面高居前五,深圳排名第二。

    据了解,课题组按照“步行安全性、步行舒适性、步行便捷性、政策管理”4个维度进行评价,得分分为“步行天堂、非常适宜步行城市、适宜步行城市、较适宜步行、不适宜步行”5个等级。

    该报告研究表明,城市土地的利用模式与城市的步行性密切相关,因此土地的多功能集约利用能有效地促进人们步行。同时,长距离出行必须伴随其他交通工具的使用,所以便捷的公共交通接驳系统也非常重要。良好的步行性还依赖于人性化的设计,例如,在机动车道与人行横道之间设置缓冲区以及建设便捷的行人过街设施等。

    除了榜首的香港荣膺“步行天堂”外,深圳、上海、广州和大连被评为“非常适宜步行”城市。这些城市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较好的空气质量,私人轿车拥有量较高,但从步行便捷性上看,深圳城市分布各组团内的步行便捷性较高,主城区的狭长形态也有利于步行的可达性。

    在2012年深圳市规划国土委编制的《深圳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及设计导则》中,显示深圳市平均步行出行距离约为1.6公里,而国内外城市一般平均步行出行距离是1.0公里,深圳平均步行出行距离是其他城市的1.6倍。

    登山、观海、市区内

    14个步行重点走过没?

    早在2006年,深圳市就发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步行系统规划》,开始建设覆盖全市主要地域的步行系统。

    该规划在宏观层面从横向分为三个基本分区,从纵向分为十个步行通廊。其中基本分区分为绿色区域、蓝色区域和橙色区域。

    绿色区域指城市北部的背景山体,主要用于市民非日常的登山、休闲、运动等步行类型;橙色区域指城市中部的城市建成区,汇集了市民各种类型的步行活动;蓝色区域,指城市南部临海的公共活动区域,主要承担市民非日常的观海、娱乐、休闲等步行类型。

    在中观层面,根据交通条件、用地条件和对外吸引力等因素的综合叠加分析,深圳建设了14个重点步行单元,包括前海、蛇口、南山商业文化中心、高新区、华侨城、世界之窗、深圳湾填海区、车公庙、中心区、皇岗口岸、华强北、罗湖商业区、沙头角及大小梅沙。

    这些步行单元内部步行活动频繁、聚集度高、人流密度大,将作为深圳优先鼓励步行的区域。规划针对这些重点步行单元的不同特点,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指引。

    而在微观层面,该规划研究尝试编制了关于步行环境与设施的设计指引,对城市道路过街设施、人行道的空间利用、停车空间安排、街道设施、人行道夜间照明、沿人行道的绿化景观、建筑界面等都做了规定。

    规划专家:

    华强北路窄也宜行

    在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交通研究部部长孙永海看来,深圳湾体育公园、福田中心区和盐田海滨栈道等地特别适合步行。他特别指出,华强北虽然道路密集狭窄,但人行道很宽,“这样的设计特别适合开设路边门店,作为步行街供市民步行及休闲购物。”

   “深圳成为适宜步行的城市,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孙永海说。例如城管和交警对深圳交通和环境的维护起了很大作用,而深圳市民素质较高,普遍有“车让人”意识,也为市民步行提供了便利的环境。除了人的配合,还有沿路标志与标线、座椅等基础设施、公共交通接驳等因素。

    孙永海认为,“有些绿道设有带遮檐的座椅,加上苍天大树带来的阴凉,走起来特别舒适。”

    据透露,目前深圳市已基本建成2条总长335公里的省立绿道,25条总长500公里的城市绿道网及总长约1200公里的社区绿道。

   “宜行城市”4大指标

    政策管理:市政府是否重视步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是否以慢行交通(包括步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为主导。

    便捷性:街道的联通性、可达性是否良好?是否需要绕很多弯路?

    舒适性:步行道是否舒适,如宽敞平坦、有树荫、既不拥挤脏乱又不空旷无聊、是否有雾霾等。

    安全性:安全是出行最基本的条件,步行的安全性受道路车辆和交通状况的影响很大。

    市民体验

    深圳部分人行道

    还是不够人性化

    获悉深圳获评“非常适宜步行城市”,大部分市民肯定了深圳的步行环境,但也认为不够完善,细节仍需提升。

    经常步行上班的刘先生说,“有些人行道太窄,还不够顺畅,走着走着就成断头路了。”另一方面,部分人行道存在安全隐患,例如有些人行道有交通障碍,让人无法行走或走得很麻烦,有些人行道没有路灯,不适合晚上行走,甚至有些路坑坑洼洼,长期无人维护。部分绿道与其他人行道接驳不顺畅,也存在“断头路”问题,还有些地方的绿道建设只是做样子,并不能真正行走。刘先生说:“总体来说,虽然深圳的绿道和人行道在国内算不错,但仍有部分人行道不够人性化,希望加以改进。”

   “步行天堂”香港

    地下通道天桥通全城

    得益于发达的立体步行系统(行人天桥、人行道、地下通道)与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结合模式,香港市民的出行能通过步行基本实现。其立体步行系统覆盖范围广,结合公交站点和商业区设置,线路规划合理,便捷度、舒适度较高,部分地区的行人天桥还装有空调以创造舒适的步行环境。

    以中环为例,高架人行道长约4400米,并连接长约800米的半山自动扶梯。尖沙咀地下购物商场和相关隧道、铜锣湾贯穿轩尼诗道和地铁站的地下通道,都是典型例子。

    香港许多商业区都设有全日或部分时段的行人专用区、专用道。行人天桥、人行道与地下通道的建设是香港政府与开发商协商共同承担建设费用并统一规划建设的。额外的楼面面积常以优惠方式批给开发商,以激励开发商兴建公共步行设施。

    香港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港岛中环规划和建设空中步行连廊,现已形成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天桥步行系统之一。

    整个系统连接商业裙房、各中转大厅(堂),并与城市主要交通站点相接,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地的界限弱化并融为一体,同时与丘陵地貌结合,使高层楼宇呈现层叠状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将城市干道、空中行人道、天桥、地下隧道、建筑内庭、半山干道等联系在一起,形成立体网络,实现了人车分流。

    晶报记者 罗俊杰 实习生 林洁惠 文
    国际新闻联盟中国城市频道 中国规划网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