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高淳,远郊县向新城区的规划转变

时间:2014-08-08 08:28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罗伟 路宽

    打造南京都市圈副中心城市、江南现代生态休闲科技新城—

    这里有近2000年的历史老街巷,粉墙黛瓦,萧然物外;

    这里有口感鲜美的固城湖螃蟹,个大肉肥,鲜中带甜;

    这里有三山两水五分田,还是中国第一个“国际慢城”;

    这里就是高淳。

    去年,高淳开始了撤县设区的大变革,未来规划的S1地铁通车后将极大缩短这个远郊县通达市区的距离,也意味着过去作为独立单元的高淳可以加速融入主城发展。

    基于南京都市圈副中心城市、江南现代生态休闲科技新城的全新定位,新成立的高淳规划分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南京市规划局和高淳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迅速调整思路,以绿色、人文、智慧、集约为导向,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精心修编至2030年的“近中远”3个时期《南京市高淳区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

    未来的高淳,将是长三角品质生态健康宜居城、南京到黄山旅游带上的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以及苏南地区科技新区与制造业服务枢纽,最终成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中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增长创新示范区。

    对于高淳华丽转身后的蜕变,人们拭目以待。

    八大规划创新让远郊县升级为新城区

    由于地理位置在江苏省西南端、南京最南端,过了高淳便出了南京、进入安徽,因此高淳成为皖南对接江苏的桥头堡,也被称为南京的后花园和南大门。

    一直以来,高淳坐拥先天的山湖资源,具有江南典型的生态特征。高淳地势总体东高西低,地貌分为低山丘陵和平原圩区两大类型。东部是蜿蜒起伏的低山丘陵,西部是一望无垠的湖盆平原,为固城湖、石臼湖环绕,水网密集。

    这个拥有43万人口的远郊县,如今正在完成县城向城区的转变,转变考验的首站便是规划部门。

    如何将一个远郊县打造成升级版的新城区,融入南京主城发展,并引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风向?

    带着这个问题,去年5月,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全市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精神,南京市规划局和高淳区人民政府组建了南京市规划局高淳分局,分局迅速对辖区开始调研摸底,着手修编《南京市高淳区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

    项目组对旧有的高淳总规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诸多问题。首先是原来的规划对区域角色的定位仍局限于南京的远郊县,缺乏在南京都市圈、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宏观视角下的深度谋划;其次是原版规划虽然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但如何让生态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上升为竞争力的落脚点仍然比较传统;此外,原版规划对城市增长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团块状”扩张模式,同时城乡全域统筹的理念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在综合考虑撤县设区、南京都市圈规划、苏南现代化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四大规划背景”下,去年底,新版《南京市高淳区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出炉。

    新版规划具有八大创新:一是空间形态的创新。将之前“团块状”的城市空间布局提升为都市化的生态组团城市布局,并有机融合基于湖、绿的“岛式”组团意象和乡村;二是生态系统的创新。注重自然、社会两个原生态的协调保护,推动浅层次的“绿色”系统上升为真正的生态循环系统和“生命系统”;三是产业结构的创新。建设基于最好品质生活、生态的绿色生产板块;四是交通与空间组织的创新。摒弃传统的“主—次—支”道路分级,构建快速通道与慢行系统、特色街区与智能交通互融链接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五是社会发展的创新。以“城乡等值”的理念和政策促进全域统筹发展,以更好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带动人才集聚落户;六是规划实施的创新。在规划好产业项目布局的同时,更加注重乡村环境、生态景观、绿道系统等“外围”设计,促进区域发展内生动力的增强;七是功能定位与区域角色的创新。考虑撤县设区后的角色功能转换,把高淳置于南京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全局中进行考量和定位;八是发展模式与文明的创新。探索以绿色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模式,以生态文明为主要内涵的新文明形态。

    构建“一城、两湖、两翼”空间格局

    那么,未来的高淳又是怎样的面貌呢?

   “三山两水五分田”是高淳的地域特征。高淳全域面积802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92平方公里,其他均为河流、山体和农田等。此轮规划覆盖了高淳全区,规划至2030年,全区人口将达到90万以上,城镇化率约86%,;中心城区将扩大至13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71平方公里左右。

    针对高淳的地域特点,新版规划构建了“一城两湖两翼”的空间结构,“一城”即中心城区,采用岛式布局和组团化发展模式,重点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北部科技新城、东部产业新城“三大组团”。

   “两湖”即固城湖和石臼湖区域,把固城湖作为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空间延伸区和功能拓展区,在加速拥湖发展中凸显历史文化与山水文化互为彰显的人文内核;把石臼湖作为东部产业新城的滨水栖居区和休闲经济区,全面提升产城融合发展的集成度和协调度。

   “两湖”之间以石固河作为水体连接,在主城中心黄金地段留住“城市通风口”,以全线高水平的滨河湿地开发呈现“远看像森林、近看是景观”的宜人风貌,形成集绿色景观、防洪排涝、市民休闲于一体的森林景观带,给广大市民增添“天然氧吧”。

   “两翼”即东部国际慢城和西部水乡慢城,按照“地缘重构、板块融合、生境培育、功能生长、生物栖息”的开发策略,打造多样性生物与多元化人文有机融合的功能片区。

    区域交通在新版规划中也得到了整体完善。按照“整体规划区域对外交通设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精明规划城镇道路交通”的思路,构建“快速交通+高密度路网区+多样化慢行交通系统”的现代化交通体系。首先,全区规划形成“一横一纵”的高速公路网络体系,“一横”为芜太高速,“一纵”为宁宣高速;规划形成“一横五纵”的快速路网,“一横”为芜太公路,“五纵”为S246、双望公路、宁宣公路、宁高新通道和西部干线;规划形成S1和S7两条城市轻轨,预留南京至宣城、黄山方向的城际铁路线位,苏皖赣铁路从高淳中间穿境而过;规划结合芜申运河疏浚工程建设包括1个综合服务码头、1个游客集散码头、4个物流作业码头的内河港口岸线。其次,规划建设串联中心城区主要节点的环形有轨电车。最后,完善贯穿全区的慢行步道系统,一级步道系统自西向东贯穿全区,二级步道系统打造围绕主要节点的区域性特色慢行线,重点建设山地小镇电瓶车慢行线、胥河沿岸滨水自行车慢行线。

    一张覆盖辖区、通达各方的交通网就此形成。

   “双引擎”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除了整体空间布局的规划以外,针对高淳一直以原材料、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效益和层次不高的现状,规划对辖区现代产业体系的布局进行了调整,以提升产业层次,引领辖区经济发展。

    未来的高淳将打造成“长三角高端制造业配套基地、长三角制造业服务枢纽、苏南养生养老示范基地、苏南特色现代都市农业基地”。

    为实现这些目标,规划了“双引擎”战略。

    首先是依托高淳经济开发区、宁高高科技产业园、紫金高淳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国际企业研发园“四大产业集聚区”打造经济转型的“主力引擎”。将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国家级高新区和创新型开发区,宁高高科技产业园则打造成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园,紫金高淳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和国际企业研发园打造成省级以上创新孵化器。

    其次是依托桠溪国际慢城、游子山国家森林公园、固城湖旅游度假区“三大生态标志区”打造城市转型的“绿色引擎”。将三大生态标志区以及高淳老街连一片,建成高淳国际慢城生态休闲旅游区,进行一体化开发、营销、管理布局,争创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双引擎”战略不仅给区级层面发展提供主动力,而且为辖区8个新市镇发展搭建了重要驱动极,在发展方式上形成区镇联动、以区带镇的特色路子,其中“主力引擎”带动淳溪镇、古柏镇的发展,“绿色引擎”带动其余六镇的建设,形成产业特色化支撑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在修编城乡总体规划的同时,规划分局仍不断完善高淳的城乡规划体系,先后编制完成6个新市镇城市设计、城北科技新城城市设计、芜太公路城区段两侧城市设计、石固河两侧特色景观意图区城市设计、双高路两侧城市设计等一系列重点节点、地段以及片区的城市设计,并在南京市首创性地编制完成高淳区环境综合设计导则,为高淳的城区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新农村的农村建设提供规划指引。

    今年以来,规划分局又先后组织编制了6个镇的镇区控规、城北科技新城控规以及北扩城市设计、老城区提升规划、江南科学园城市设计、漆桥河西岸景观设计等,计划通过3年时间,实现规划建设区的控规和城市设计全覆盖,形成“总规”到“控规”到“城市设计”三位一体的城乡规划体系。

    过不了多久,一个全新的高淳新城将精彩绽放。
    国际新闻联盟中国城市频道 中国规划网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