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长,停车难日益成为居民头痛的一个问题,也对城市科学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规划、管理能否跟上?提高停车费是不是一剂良药?这对城市规划、交警、城管等部门提出了一个严峻课题。 ●开车去省政府附近办事,转了40多分钟,愣是没找到停车位,不得不违停在路边。—省直某机关工作人员王先生 ●周末不要开车去步行街,很难找到停车位!—合肥市民周梅 找个车位难上难,有车一族伤脑筋 “我知道省政府附近停车难,平常轻易不敢开车过去。 ”王先生在一家省直机关工作,因工作需要,经常要到那里办事。 7月23日,因为赶时间,王先生就驾驶私家车过去。结果不出意料,找不到停车位。在附近绕来绕去,转了40多分钟,眼瞅着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半小时,王先生不得不将车违停在路边。可20分钟不到,他就吃了交警罚单。这下,他还得花半天时间、掏200元钱去处理交通违章。 许多有车族都有这种经历。因为淮河路步行街周边停车难,“周末不要开车去步行街”的忠告,合肥年轻的有车族几乎都听过。家住合肥市望江路的周梅将这句话写进自己的“周末出行攻略”。 6月一个周末,刚买车不久的她,载着两个闺蜜去步行街玩。靠近步行街的地方,她看到每个能停车的地方都停满了车。最后,她不得不将车开到桐城路附近的一个临时停车位,再打车去步行街。现在,周梅已经养成了周末逛街就打车的“习惯”,“明明有车,还要打车出门,很无奈。 ”她说。 “上班要去单位抢车位,下班要赶回小区抢车位,送孩子上学、送老婆购物、送父母就医都是如此……省吃俭用买了辆车,本以为出行方便了,却不小心成抢车位专业户了。 ”私家车主李先生如此自嘲。他反映,一到节假日,无论在哪停车,都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见缝插针抢地方,为此,没少刮擦车子、挨罚单。 由于停车难,一些“停车地图”“停车秘笈”在城市论坛里成了“热帖”,更有小区业主论坛张贴了“小区车位已满,业主请勿盲目买车”的警示语。 ●全市日增新车450辆,停车泊位缺口约2.8万至3.2万个。 —合肥市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 ●为了适应停车需要,原有配建停车场的设置比例和标准要相应调整。 —合肥市规划部门负责人 供需矛盾很突出,规划建设需提速 “目前,合肥平均每天增加450余辆新车,年均增长20%以上,按照《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等相关标准计算,停车泊位缺口约2.8万至3.2万个,市区停车压力巨大。 ”记者从合肥市交警部门了解到,目前合肥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113万辆,其中,市区机动车保有量70多万辆。而目前,市区内面向社会开放的停车场除了单位和小区自备停车场以外,总计只有803处、5.85万个泊位。 “从根本上解决停车位不足难题,增加数量是关键。 ”记者从规划部门了解到,针对停车难问题,合肥市以二环路内区域为重点,编制了《合肥市二环路内城区停车场(库)规划》,采用独立选址新建、地下空间开发、既有容量扩充、综合开发代建等措施,快速推进停车设施建设。 按照计划,合肥市将建设151处停车场,总共2.16万个泊位,其中,近期规划1.19万个泊位,远期控制9800个泊位。此外,为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压力,还规划了停车与换乘相结合的停车场18处、4310个泊位,其中,远期规划3285个泊位,远期预留1025个泊位。 “除了市级层面的规划外,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区也都编制了相应的停车场专项规划,拟定了近远期建设计划。 ”合肥市相关负责人举例说,瑶海区计划结合轨道交通一号线大东门站点,新建地下机械式停车库,约210个泊位;庐阳区计划于2014年度,建成7处公共停车场、约1400个泊位,正在谋划推动阜阳路合肥市招管局、明教寺、淮河路、中菜市、新华书店等8处停车场建设。 “为了适应停车需要,原有配建停车场的设置比例和标准要相应调整。 ”据合肥市规划部门介绍,合肥市去年7月出台了有关文件,对各类建筑的停车泊位,区分不同区域和用途相应提高了比例。按照要求,商住混合楼建设时商业面积的配建车位必须单独设置,新建办公楼特别是行政办公楼必须配建一定比例的访客车位,且单独设置,避免内部占用。已建老旧小区或单位在原停车场无法满足停车需求时,在用地范围内,可插建立体停车场(库),“最大限度缓解由于车位数量少带来的停车难题”。 ●在老城区,居民楼之间,居民楼与单位楼之间,都有空区,可以合理规划“借用”,划出临时停车位。 —合肥市政协委员项红 ●应该通过互通有无,“错位”停车,将有限的停车位充分利用起来,缓解停车难。 —建言献策的受访市民 整合资源有潜力,错位停车可救急 “7月20日刚刚对外开放,主要是为了方便本单位外的车辆停放。 ”在合肥市庐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院内,一位临时停车场管理员向记者介绍,临时停车场24小时收费停车,每次5元钱,有效缓解了附近机关单位、公司办公人员及来此办事市民的停车难题。 “应该通过互通有无,"错位"停车,将有限的停车位充分利用起来,缓解停车难。比如说我们每天晚上开车回家,停到自己楼下,晚上小区里面的车位肯定是满的,但是第二天早晨,各家各户都开着车去上班,小区的停车位就空出来了,小区车位白天是可以向周边单位开放的。”采访中,许多市民表示,自己深受“停车难”之苦,愿意将小区车位空闲时让给别人使用。 合肥市政协委员赵浙兰也建议,依据车流潮汐原理,将办公区夜晚和居民区白天时段的空余停车位对外开放,实行车位错时互换使用。目前,市区共有约140余家社会单位内部停车场、约1.05万个停车泊位对外开放,占全市面向社会开放停车泊位总量的17.96%,扩大对外开放增加车位供给还有很大潜力。 “在老城区,很多小区是开放式的,居民楼之间,以及居民楼与单位楼之间,都有空区,可以合理规划"借用",划出临时停车位。”合肥市政协委员项红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在楼宇间“见缝插针”设置临时停车位。 “增加临时停车位的同时,还应提高临时车位的周转率。 ”曾当过临时停车位管理员的吴大姐对记者说,经常有车主把临时停车位当成停车场,长期占用停车位,人为增加了停车难。她认为,要改进临时停车位的收费方式,对短时间就走的,可以免于收费;对长时间占有的,可递增式收费,提高临时停车位使用效率。(朱胜利、聂扬飞)
让规划跑赢汽车
车流滚滚!据统计,从2003年到2013年10年间,我国汽车保有量增长迅速,从2400万辆增长到1.37亿辆。爆发式增长的汽车带来风驰电掣的速度,也带来挥之难去的烦恼。开车堵、停车难,有车一族都说烦,正是“城市病”的典型症状。如何找准症结下对药,考验着新型城镇化之路。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停车规划跑不过汽车增速,乃是停车难的主因。在过去的城市规划中,停车设施仅仅被当作配建工程,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也没有做出科学规划。今天,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但认识依然没有到位,比如一些城市重道路规划轻停车规划,有短期规划无长远规划,面对停车难经常处于被动应付的尴尬境地。 现有的停车规划也有不少“硬伤”。比如,有的前瞻性不够,规划实施两三年就落伍了,修修补补也是无济于事;有的系统性不强,规划与建设、管理衔接不好,难以发挥先导性作用;有的科学性不足,定位不准确、布点不合理,公共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等等。更有的规划执行不力,效果不尽人意。旧账未还,新账又欠,停车怎能不难? 说一千道一万,有车就要有停车位,停车规划作为静态交通规划,与动态交通规划同样重要。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要把交通规划摆上重要位置,交通规划要把停车规划摆上重要位置。这既是迎接汽车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缓解停车难题的根本出路。 没有远见的规划必然是跛脚的规划。未来5到10年乃至更长时间,城市发展规模和汽车增长趋势如何?城市管理者心中有数,才能保证规划跑在汽车前面。停车问题不仅是车的问题,更是人、车、路三者关系问题。只有统筹考虑城市人口规模、汽车总量峰值、道路总体规划等综合因素,科学研判未来城市人、车、路三者关系的平衡点,才有望破解这道复杂的多元多次方程式。 着眼全局才能做好规划。只就停车做规划,极可能误入歧途。比如,停车位是不是越多越好?显然不是。缓解停车难,当然要增加车位供给,但这种供给不可能无限制。由于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的限制,汽车特别是私家车的保有量不能无节制地疯长。同时,一味扩建停车位,不但跑不过巨大的停车需求,而且会陷入设施增加-需求膨胀-交通恶化的恶性循环。 科学规划必须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从总体上说,既要保障有车一族的合法权益,又要兼顾无车人群的相关利益;既要满足合理的停车需求,又要平抑盲目的购车冲动;既要保证有位停车,又要节约集约用地。尤其是在交通总体规划中,要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作为头号工程来抓,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替代效应,合理调控私家车的总体规模,为破解停车难题赢得有利时机。这样,我们才可能逐步掌控汽车社会的“方向盘”。(吴林红)如何通过控制车辆过快增长、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增加停车场数量等手段,缓解城市停车难,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和省政协委员—
多管齐下应对停车难
对话嘉宾: 王宇靖 省政协委员 蒋健 上海市政工程研究设计院安徽分院院长 张云燕 省政协委员 记者:近年来,私家车数量快速增长,是造成停车位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王宇靖:近几年私家车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带来沉重交通负担。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堵车、停车难等问题,应当科学地、有计划地从控制新增私家车的数量和增速入手,进行有效治理。 当前我国很多人购车,有些并不真是因为出行所必需,而是由于传统上“面子”的“需要”,即是一种虚荣心、攀比心在作怪。有的人住在中心城区或老城区,过个马路,甚至不过马路就是上班的地方,走路不用10分钟,而且所住小区既无车库也无停车场,完全不必购车代步,但他们偏偏要买车。我认为,要正确引导汽车消费。建议适当控制汽车产量,特别要控制低价格低安全性能的车辆生产,抑制盲目的购车冲动。通过提高车辆购置税(尤其对于同一家庭购买第二辆车)以及停车费率,加大用车成本,以此缓解停车难。 记者: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否有利于缓解停车难? 蒋健:是的。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的动脉,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应当重视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在不断完善交通道路设施的同时,把精力放在不断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上,使城市公共交通在发展、通行、资源配置使用、财税政策优惠、出行选择等方面实现优先。 针对当前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合理布局线路和站点,提高运营服务质量等。同时结合道路建设改造,积极开辟公交专用车道,并逐步形成规模,建成本市快速公交网络骨架,真正使公交车成为快捷、便利的城市主要交通工具,逐步使乘坐公交车比驾驶私家车更加快捷,从而使公共交通成为多数市民首选的出行方式。 可以借鉴芜湖等地的公共自行车模式,鼓励和支持各地根据自身实际、资金状况和交通实际,研究建立适合城市发展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让公共自行车成为市民短途的主要交通工具,促进绿色出行,打通城市交通“微循环”。 记者:破解停车场资源不足的问题,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 张云燕:停车场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停车场硬件的发展难以跟上汽车增长速度,已经是制约城市交通发展的一大瓶颈。加快建设大型停车场势在必行,这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也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集纳更多社会力量。 可以遵循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统筹规划、市场运作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土地使用、行政审批、商业开发、收益分配、资金补助和财政奖励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引导停车场的建设管理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目前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国内杭州、温州等城市已经相继出台并实施有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合肥也制定了有关暂行办法,将在近期正式公布。我们期待这一政策对加快停车场建设,推进停车产业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朱胜利、聂扬飞)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