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依托长江经济带推动贵州跨越发展

时间:2014-07-23 07:39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编者按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长江经济带覆盖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11个省份,是中国资源富集、经济聚集、城市密集的最大经济区域,也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作为地处长江上游的内陆省份,贵州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对于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开放合作,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十分重要。

  长江横贯东中西,连接东部沿海和广袤的内陆,在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依托长江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充分发挥上海自由贸易区和云南向西开放“桥头堡”的作用;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贵州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

  贵州具有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资源得天独厚、生态建设地位特殊、开放开发潜力巨大等比较优势,在区域协作背景下,这些优势可以得到更好发挥。

  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贵州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为构建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创造基础条件。

  贵州是西南地区向南通达珠江三角洲、北部湾,向东连接长江中游、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向西南通往东南亚、南亚的交通要冲。长期以来,贵州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很大的互补性和利益共同点。依托贵州特殊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有利于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在长江经济带合理流动、推动长江上游地区联动发展。

  二是资源得天独厚,可以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能矿资源支撑

  我省能源资源富集,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水火互济优势明显,水能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六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超过江南11个省区市总和。贵州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矿产近130种,有46种保有资源储量排在全国前10位。我省融入长江经济带可以更好地发展自身的优势,与东部的产业、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进行有效“嫁接”,实现互补互动。

  三是在生态建设上地位特殊,是构建区域生态屏障的重要保障

  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危,对于实现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举足轻重。贵州融入长江经济带,可以更好地强化生态文明在区域发展中的引领性作用。

  四是开放开发潜力巨大,可为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示范

  贵州发展潜力巨大,融入长江经济带,可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构建的对外开放新通道,更好整合区域资源,促进开放开发。

  国家推动建设长江经济带,贵州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既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把特色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我省打造成为能源、资源深加工、特色轻工基地和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又可以有效利用发达地区在对内对外的独特优势,学习借鉴其有益经验,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推进我省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把我省打造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同时,依托我省在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地位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更好地推动区域生态环保体制机制的创新,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民族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

  二、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推动贵州跨越发展

  我们应抓住机遇主动融入,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产业转型升级、对内对外开放、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等方面重点发力。

  国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我省机遇难得、不容错失,必须明晰思路、找准定位、主动融入,力求在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贵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集聚新的动力活力。

  (一)不断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把贵州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

  围绕“率先建设依托黄金水道的集疏运体系”,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加快把贵州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一是加快我省连接长江上游中心城市和主要港口的通道建设。加快建设渝黔快速铁路、厦蓉高速公路、乌江高等级航道工程等重大通道项目,尽快启动昭通至水城高速公路、叙永至毕节铁路、渝怀铁路扩能等国家已规划的通道项目建设,积极构建贵州北入长江的综合交通通道。二是推进长江经济带经我省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通道建设。加快长昆客运专线贵阳至昆明铁路建设,尽快启动国家已规划的南昆铁路扩能项目建设,规划加密六盘水至攀枝花铁路。三是打通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经我省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快捷通道。尽快启动黔桂铁路扩能改造、黄桶至百色铁路、银川至龙邦高速公路惠水至罗甸段等国家已规划通道项目建设,加密涪陵至柳州铁路,促进“两江流域”融合发展,提升南、北盘江-红水河航道等级。四是推进“一干十三支”机场布局建设,大力发展民航运输。进一步提升龙洞堡机场航空枢纽功能,加快六盘水、仁怀支线机场建设,规划建设威宁、黔北、罗甸支线机场。五是积极推动区域内交通网络互联互通。主动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战略对接和规划衔接,共同推进区域内重大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把贵州建成长江经济带的能源、资源深加工基地和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区。

  一是要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按照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思路,着力推进“四个一体化”,加快“五大产业”发展,做强“五张名片”,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千亿级园区、百亿级园区为核心,着力引导生产要素向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聚集,强化集成配套。二是积极发展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大力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研发运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深度融合,尽快形成以贵阳和贵安新区为核心的大数据及关联产业聚集区。三是加快发展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和“十大产业基地”,把我省打造为全国最佳避暑度假基地、休闲养生基地、原生态民族文化体验基地。加快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把我省打造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四是大力发展以山地经济为特征的现代高效农业。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壮大蔬菜、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扶持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把我省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五是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着力打造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平台和载体,积极推动区域产业合作的体制机制,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三)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着力把贵州建成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是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根本要求,我们要审时度势,善于借力,在区域对内对外开放格局中找准战略支点。一是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发展平台。加快推进贵阳综合保税区建设,加快建设贵阳临空经济区,争取在贵安新区、遵义和贵阳临空经济区设立综合保税区。依托贵安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打造内陆网上自由贸易区。建设一批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基地。二是拓宽开放合作渠道。拓展对港澳台开放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深化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湄公河次区域和泛珠三角、成渝、长三角等区域合作。探索借道渝新欧铁路、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等发展对外贸易。加强与八个对口帮扶城市的经济协作,在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等方面早见实效。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策划包装一批有质量、有市场的重大项目,统一开展定向定点招商。围绕大数据、特色医药、装备制造等统筹开展专题招商,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国内外优强企业到贵州投资兴业。四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资源配置、实体经济、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下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资源交易和电子监察平台建设。

  (四)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把贵州建成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按照“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新走廊”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贵州的生态功能地位,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一是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实施好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规划”和退耕还林、“两江”生态屏障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森林资源、草地、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管护建设,确保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二是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和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三是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加强重点流域和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污染防治和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有效防治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对环境的危害。四是加强与区域各方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推动建立完善重点区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推进生态建设项目合作,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五)加快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着力探索长江上游内陆地区城镇化发展有效路径。

  要依托区域增长极带动和要素辐射,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贵州山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一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加快建立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落户成本分担机制。研究解决好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人口落户问题,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二是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做强黔中城市群,加快建设贵阳市和贵安新区,推动贵安一体化发展。做大区域中心城市,重点抓好贵阳市以外的8个市(州)所在地城市建设,做大规模、完善功能,增强对县城和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做优县城,引导生产要素向县城集中,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骨干县城。做特小城镇,按照交通枢纽型、旅游景观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六型”要求,打造一批绿色小镇。三是提高城镇建设管理水平。强化规划引领,科学编制新型城镇化规划。依托独特的山水风光和多彩的民族文化,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镇环境,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加强城镇路、水、电、气、讯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创新城镇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城镇综合管理水平。四是推进产城互动、城乡统筹。注重城镇布局与产业布局、城区规划与园区规划有机结合,强化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加快实施美丽乡村六大行动计划,加快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促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体系、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等一体化。

  当前,我省正处于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我们要认真研究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布局和工作取向,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我省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竞争,切实抓好项目化实物化落实,加快推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