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百瑞景中央公园内的8000年古木被精心保护
在汉语辞海之中,“瑞”作为凭信的玉器,也有“吉祥”与“征兆”之意。如《墨子·非攻下》有云:“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以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珍视,一棵已经深度炭化,周身乌黑,经权威鉴定拥有百余年树龄,被深埋于江底泥沙之中超过8000年的珍贵古木,被安置于百瑞景中央生活区内,以根植大地的形式,再次屹立天地之间,迎接晨光雨露,白昼黄昏。 瑞兆之下,这棵古木也被赋予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南有佳木”,成为一处供市民与游客观瞻与祈福的公共景点。南有佳木,百瑞之景,就这样在老武锅的地脉之上,挺拔,舒展,继续守护这片土地,以另外一种形态复活有关这座城市的记忆。 这棵曾经枝叶繁茂的参天枫杨,经历千万年的涅槃,于泥土之中逐渐炭化成一棵充满自然灵气的乌木,也在重见天日之际,变成一棵守护这座城市的“祥瑞之树”与“祈福之树”。 乌木由来世上稀 乌木以其形成过程的沧桑,历来都被视为“万木之尊”,是镇宅与祈福之至宝。 在中国民间,阴沉木即炭化木,又被称之为“东方神木”。对于其埋于泥土而千年不朽的价值,有诗人曾写诗盛赞:“乌木由来世上稀,可同珠玉斗京畿。泥潭不损铮铮骨,一入华堂光照衣。” 乌木的形成年代久远,过程复杂,饱受多种自然外固和内固之力。清朝学者袁枚在其《子不语》中,对于乌木的形成如此描述:开辟以前之树,沉沙浪中,过天地翻覆劫数,重出世上,以故再入土中,万年不坏。其色深绿,纹如织锦。置一片于地,百步以外,蝇蚋不飞。 这些远古时期的树木,由于遭受突如其来的重大地质与气象变化,有的被深埋于江河湖泊的古河床、泥沙之下,有的被埋藏在缺氧的阴暗地层中,时间长达数千年,甚至几万年,历经激流冲刷、泥石碾压、鱼啄蟹栖,以致形状各异、姿态万千。 在形成的选择之中,乌木也并非所有树种都会形成,而是历经自然的遴选与造化。首先,必须是那些先天带有香味和杀菌功效的树种,包括楠木、红椿、麻柳、马桑、青冈及黄柏等;同时,在色泽方面,乌木色泽并非全部乌黑,因树种不同而丰富多变,或乌黑透亮,或灰褐如云,或红似花岗,或灿若黄金。 经大自然数千年的磨蚀造化,阴沉木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其质地坚实厚重,色彩厚重华贵,断面柔滑细腻,且木质油性大、耐潮、有香味,万年不腐不朽、不怕虫蛀,浑然天成。 据《本草纲目》记载,乌木亦可入药,“味甘、咸、平、解毒,又主霍乱吐痢,取屑研末,用温酒服。”诸多收藏者也表示,乌木入夜后“常发出奇特幽香,弥漫经久不散”。 由于其数量稀少,成材率低,不可再生,极具观赏、收藏和药用价值,古代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皆把乌木家具及雕刻的佛像、挂件和木梳等,视作传家镇宅之宝,辟邪祈福之物,更有“纵有珠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的说法。 延续亘古之“爱” 祈福,是中华民族于农历新年、端午、七夕、重阳和中秋等重大传统节日的独有活动。每值这些时刻,人们来到祈福纳祥的朝拜之地,虔诚许下美好心愿,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家宅平安。 拥有四大佛教丛林的武汉,民众祈福的历史与传统悠久。而今,在一棵千年乌木的落定之下,“南有佳木”也将成为新的福泽之地。 武昌区武珞路586号,老武锅。这片拥有60多年历史,带有诸多共和国印记的地块,曾经爬满半壁爬山虎的苏式红砖厂房,斑驳铁轨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数千棵原生的香樟与梧桐、由403车间改造的国际艺术中心,以及百瑞景中央生活区。 如今,一段长约14.5米,根部直径约1.2米,重达8吨的乌木的到来,为这片本就遍布城市记忆片段的地方,再添厚重与灵气。 取自《诗经·国风·汉广》之中有关“南有乔木”的诗句,这棵鹦鹉洲古木被正式命名为“南有佳木”,并被打造成为公共场所艺术品,安置在中央公园内,对市民免费开放。 历经多次的设计与讨论之后,这个景点采用了“来于大地,还于大地;来于自然,还于自然”的形式,以竖向放置,1/3段埋入泥土,完全保留古木的原始状态。 “这就是我们所探寻的设计本真表达。”对此,设计者表示,“期望这棵古木在埋藏了数千年之后,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不仅是历史、本质,还是一种延续、蜕变,就像这座城市。” 他介绍,“南有佳木”景点围绕原始立意“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之中有关“爱”的表达,把“爱”作为创作主线,并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爱,大化到对自然的爱,对城市的爱,对历史的爱,从而形成一种亘古之爱。 据了解,目前“南有佳木”已基本完成并对外开放。这一景点位于百瑞景中央生活区的中央公园之内,以钢构玻璃圆柱体笼罩,既保护不受长时间日照雨淋的损害,让市民“能远观,能近看,更能互动”。设计师以一个螺旋通道和流线引导观赏者到内部,参观镂刻着多种语言的“爱墙”和围绕古木而建的互动场地,感受“转塔祈福”或“祈福树”的心灵体验。 设计者表示,“南有佳木”景点将与百瑞景中央生活区之内的403国际艺术中心、前湖广场的“中秋月影”、以及12#商业建筑立面上的“蝶变”等串联成一个系列,完成从“城市印记”到“新城市、新生活”,再到“让生活充满爱”的表达。 城市根脉再新生 自“南有佳木”景点正式开放以来,引来诸多市民与游客的观瞻,也激发人们对于乌木价值的再度关注与热烈讨论。 焦点之中,不仅在于这棵千年“福木”如何守候故土,成为江城又一个充满灵气、福佑后世的吉祥之地,也在于引起世人面对时间和大自然神奇造物的思考。 这棵曾被估价上亿的鹦鹉洲乌木,没有成为私人的收藏,没有成为展馆的陈列,而是在这个城市的一隅,成为一个精心设置,并对外开放的公共景点。 为何将它原样保留而不发挥其经济价值?对此,“南有佳木”的设计师解释:“历史是需要沉淀的,你可以在一夜之间建起世界第一高楼,但你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沉淀历史;一座城市生长、变化的过程,始终也是丢失的过程,丢失的过程始终也是寻找的过程。” 城市生生不息,每个历史阶段都在城市之中留下了痕迹,它们留存于城市的每个街区、每条道路、每栋建筑、每棵古木,留存于一砖、一瓦、一块铺路石之中,记录着城市变迁、兴衰、演化的沧桑岁月,也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标识和历史记忆。 对此,设计者表示,对于这些历史遗留,“最好的保护不是保存起来,而是将其内在的价值展示出来,让其能永存和延续。所以,业主没有把这棵古木用于商业价值,而是打造成了一件公众艺术品”。 而今,这棵屹立于老武锅地脉之上的古木,不仅将人们有关“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的想象从抽象变为具象,从辽远变为现实;也在无声地诉说之间,仿佛再现了树上挂满红色的丝线和祈福锦囊,枝干虬曲,浓荫覆地的旧时光景。 武汉的城市历史根脉,也跟随这棵千年古木一道深植大地,古而不衰,古而不死,真实生动,历久弥新。(文/曹栗) 链接 6月28日,一场主题为“沉香圣木 福泽一方—2014百瑞景圣木祈福活动”将于“南有佳木”景点盛大举行。 这一活动将邀请宝通禅寺方丈隆醒法师及其弟子绕树诵唱;同时,现场也将设置祈福环节,来宾们将写下的心愿牌挂在“南有佳木”景点的祈福墙上,以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方式为亲人祈运,为城市祈福。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