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25日上午10点半左右,20岁的小冯倒在昆明国际半程马拉松赛16公里处,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得知噩耗后,许多跑友通过微信表示哀悼。据了解,本次昆明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过程中,共有10名参赛人员在赛中先后出现不适症状,其中,1人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5人昏迷;共9人员到医院接受治疗。 一个半程马拉松比赛,跑死1人、昏迷5人,这样的悲剧结果,相信并非赛事举办者所愿看到。 昆明的悲剧,并非孤本案例。北京马拉松赛曾在2004年和2005年相继发生选手猝死事件。2008年,上海马拉松赛上,一名在读研究生在参加半程马拉松赛时距离终点仅200米的地方倒下,之后便再也没有站起来。2012年广州马拉松赛后,21岁的大学生选手陈杰因心脏衰竭抢救无效死亡;另一位赛后昏厥的选手丁喜桥与死神抗争了8天之后死亡……马拉松猝死事件,虽然在各国体育赛事都有发生,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悲剧似乎更多,也更应引起社会和相关部门的注意。 马拉松赛事在我国,已然不是什么稀罕事。而是“遍地开花”。笔者在网上随便一查,“收获颇丰”,厦门、金门、福州、香港、徐州、扬州、“郑州-开封”、扬州、上海、北京、大连、武汉、烟台海阳、包头、西安等城市都举办过马拉松比赛。一个不得不问的问题是,我们确实需要“全民体育”、“大众健身”的体育理念,但是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高强度、数万人参加、人人都需要挑战极限的马拉松比赛吗? 马拉松比赛,其实是很容易上马的“形象工程”。马拉松比赛,不需要新场馆建设,不需要大量的裁判员,只需要交通管制部分路段,然后拉拉赞助、发发通知、发动众人参加。于是,问题随之而来,马拉松比赛,无论是在高原还是在平原,无论是气温如何,都要每年按期举办;并且,人是越多越拉风,似乎,人越多越能证明相关部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拿昆明这次马拉松比赛为例,参加人数据了解已经超过了10000人。而某地举办的马拉松比赛参赛人数却已经达到了70000人。 我们必须要问的是,让那么多人参加这项极需耐力和体力的赛事,又不管气候和温度,如何能让人吃消?或者直接这样说,不分节气、不看温度、不考虑海拔,只求大而全的社会效果,主观上认为不组织一场“万人规模”的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马拉松比赛,似乎都不好意思出门说自己是二线城市管体育的。毋庸质疑,这样的行政思维,让马拉松这个极为专业、极具挑战性的体育赛事变成了折磨人的“鬼门关”。 真正的全民体育,不是举办个多少万人参加的国际马拉松比赛就能搞起来的。一方面,全民体育需要城市修建并免费开放更多的体育场馆,无论是踢足球、打篮球还是打网球,无论是游泳、跑步还是散步,都能找到免费的场所;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摒弃“拿金牌扬我国威”的旧理念,明白体育强国和体育大国的区别,要让更多的百姓有时间有空间有条件来健身,而并非以搞运动的方式来搞赛事。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