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寂寞车站”让城市规划者脸红

时间:2014-05-21 08:50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罗伟

  拥有了经济价值、形象价值、创新价值,却忽视了最为关键的民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结果好心办坏事,效果离群众要求相距甚远。

  吉林市三年前投入3亿元新建的雾凇路客运站是吉林最大的公路客运站,占地8.7公顷,设计日发1200班次。然而,实际情况是一天只有几十个班次,候车大厅十分冷清。客运班车都去哪儿了?原来班车在六七公里外的火车站附近“摆地摊”。因为人气都在这边,当地政府只得再投入10个亿在旧客运站附近建一个新站。

  花3亿元建个新站,形象上去了,乘车不便了,旅客骂娘了,车站寂寞了,客运班车宁愿赖在老窝“摆地摊”,市民情愿在街头找班车,这说明了什么?一是说明车站建设当以便民为第一要义,没有便利可言的车站必然遭到乘客抛弃,用脚投票,客观民主,比纸上谈兵的专家论证更科学更现实。二是说明车站建设最终要靠人气捧场,没有人气的车站只能沦为城市的负面形象。

  对于这样的项目规划失误,会不会有人来承担责任?会不会有人来痛定思痛?这是纠错补过的关键所在。

  随着城市发展与交通提质,车站拆旧建新本也无可厚非,但值得推敲的是新站为何建到了六七公里之外的偏僻之隅?不挪窝原拆原建难道就没有可行性吗?当地媒体在对雾凇路客运站商业配套工程的报道中提到“一个城市交通枢纽的转移,意味着它的客流、物流、资金流的转移,同时也意味着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这段话中的“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吸引眼球,交通枢纽的迁建原来是为了抓经济增长点,难怪便民便利原则被抛到了脑后,更何况腾出车站的旧址上,还能开发楼盘赚些真金白银,何乐而不为呢?!

  车站建设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思路也不能算错,但需要把握一个尺度,令人遗憾的是,吉林市在急功近利心态的驱使下步子跨得太大了,跨过了便民原则,越过了民意民智,一意孤行地决策了一个“寂寞车站”,使自己陷入了尴尬境地不说,也为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民生工程建设上,决策层闭门造车的结果是,拥有了经济价值、形象价值、创新价值,却忽视了最为关键的民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忽视了事物的本质,追求了工程的外延,结果好心办坏事,效果离群众要求相距甚远。街头班车热,寂寞车站冷。这一尴尬足以让城市规划者脸红,足以让城市经营者以此为戒,重大决策与民生工程要多倾听民意,多集中民智,多从群众利益出发去评价得失,完全可以避免人气不为决策捧场的无奈与尴尬。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