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近日,吉林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15年,全省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 关键词1 建设目标 全省新建各类公园30个 据了解,《意见》提出了具体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省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以上,全省城市公共供水规模达到500万立方米/日,全省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0%。全省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5%,供热保障能力和房屋保暖能力显著提升。 另外,加快构建快捷顺畅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全省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4.5平方米,道路完好率达到95%以上。同时,大力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全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长春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其他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老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60%。全省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000公顷,新建各类公园30个。 关键词2 城市交通 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40公里 据了解,吉林省将加快城市道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长春市、吉林市等城市开展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建设试点。实施城市畅通工程,按照公交优先的原则设置公交专用道和公交优先通行信号系统,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使用。 另外,加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到2015年,全省新建城市道路70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40公里,新建扩建城市公共交通停车场(暖车库)24万平方米、候车亭牌5480个,新增更新城市公共交通车辆3553辆,地级以上城市力争建成并投入使用1-2个公交换乘中心。 吉林省将加大城市供水设施的改造建设力度,让百姓喝上“放心水”。加强饮用水水源建设与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限期关闭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切实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积极支持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有序推行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到2015年,全省新建改造水厂15座,新增供水能力115万立方米/日,撤并改造二次供水设施5168座,改造二次供水配套管网1.2万公里。 关键词3 “暖房子” 全省新增供热能力1亿平方米 吉林省将继续实施“暖房子”工程,加快以区域锅炉房、调峰锅炉房和多热源热网联通工程为重点的热源能力建设,稳步推进老旧管网改造、小锅炉房撤并、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供热体制机制建设。 到2015年,全省新增供热能力1亿平方米,建设调峰锅炉房10座,建设区域锅炉房57座,改造撤并小锅炉房650座,改造陈旧供热管网4880公里;实施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6000万平方米,同步实施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3000万平方米;全面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实施供热计价收费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供热应急预警和保障机制,提高城市供热应急能力。 关键词4 燃气 到2017年基本实现管道燃气县县通 据了解,吉林省将实施城市管道燃气发展工程。通过引进、开发、利用天然气,促进能源结构转变,推进“气化吉林”工程。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高效利用项目,限制发展天然气化工项目,有序发展天然气调峰项目。 继续做好城市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清理整顿燃气市场,强化燃气安全管理,推广使用防燃气泄露装置,确保燃气使用安全。到2015年,新建改造城市燃气管网1200公里,新建、改扩建门站26座,“十二五”期间规划天然气长输管道1869公里,管输能力170亿立方米。到2017年,基本实现管道燃气县县通。 关键词5 污水处理 新建污水管网1000公里 到2015年,全省扩建污水处理厂2座,改造污水处理厂5座,新建污水管网1000公里,改造污水管网825公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300万吨/日。 加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 另外,加快推进城乡垃圾统筹处理,到2015年,全省新建扩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8座,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6100吨/日。完善环卫配套设施,县级市和50%的县城建立起“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 关键词6 防洪设施 长春市、吉林市中心城区 能有效应对50年一遇暴雨 吉林省将强力推进城市排水防涝和防洪设施建设。各地要立即开展排水防涝设施现状普查,抓紧制定城镇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加快排水管网雨污分流、管道和泵站等排水设施的改造与建设。 加强城市河湖水系保护和管理,强化城市蓝线保护,坚决制止因城市建设非法侵占河湖水系的行为,维护其生态、排水防涝和防洪功能。到2015年,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长春市、吉林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50年一遇暴雨,其他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30年和20年一遇暴雨。用3年左右时间,在长春市和有条件的城市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记者 毕成功)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