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闻晨报》报道,在近日召开的上海市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韩正指出:“编制规划既要积极、更要稳妥,既要有为、也要无为,重视留白。该守住不能变的,就要确保不突破底线,该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就要为我们的子孙留足空间。”笔者当了14年政协委员了,为写提案、做课题、搞调研、摸情况,常常与规划土地部门打交道。笔者认为,规划“留白”,是在留科学、留未来、留竞争力。 齐白石老人画虾,偌大画卷上不着一丝水痕,却让人感觉到满纸透水,这就是国画“留白”的艺术魅力。艺术作品中“留白”手法的运用,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的“留白”,则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发展空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韩正提出在规划中要重视“留白”,正是着眼于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统一,为上海的发展预留空间,以这个理念做规划,才可少走弯路,不犯颠覆性错误。“留白”体现的是一种担当和责任心,也是“成功不必在我”、“以今日之责负未来之责”的胸怀和气度。 然而,“三年两蓝图”、“一任一规划”的现象比比皆是,面对主政者的“政绩冲动”,如何让“留白”的理念化为现实?笔者认为,关键要守住“底线边界”。这就涉及到三个问题:一是“底线边界”的含义是什么;二是“底线边界”在哪里;三是如何守住“底线边界”。 “底线边界”就是要明确不能做什么。在城市规划中,某一个地段还不能明确它可以做什么,但必须明确它不能做什么。比如,居民小区附近不能建高污染的企业,不能建燃气储备站、石油储备站等高危设施。再比如,在城市规划中,现在还不能明确在某一块土地上具体做什么项目,但必须明确它的用途,是商业用地、工业用地,还是预留的生态用地,明确了土地性质,也就明确了“不能做什么”。这就是“底线边界”。 怎样确定“底线边界”?应该在空间和时间两个坐标做深入思考,进行定位,找点划线。比如,做上海的城市规划,首先要“跳出上海看上海”,把上海放在长三角、长江流域、全国、全球的空间坐标上审视,上海的规划必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必须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必须符合“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长三角地区龙头”的定位。其次要“回头看+向前看”,把上海放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坐标上审视,未来二三十年上海要达到什么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上海有哪些基础和优势、有哪些制约因素?上海的发展既不能脱离自身的实际,也要适应周边地区的发展步伐,更要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沿着空间和时间的坐标寻找容易出问题的薄弱点,将这些“点”连在一起,就是“底线边界”。 城市规划的“留白”关键要守住“底线边界”。如何守住“底线边界”?应该在“权”和“钱”字上着力:以限权的手段抑制“开发冲动”,以调结构的手段消除“土地财政”。 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变革,城市体量和需求功能快速变化,这给“且行且规划”提供了机会,在政绩考核指挥棒的引导下,市长区长县长们总想在自己的任期内出政绩,这客观上造成“三年两蓝图”、“一任一规划”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应该从规划法的立法上入手,限制地方政府修改规划的权力,使规划一旦确定就不能轻易改变。 一个城市的规划之所以被后来者屡屡修改,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地方财政高度依赖土地收入。在许多城市,原本规划为“城市之心”、“城市之肺”、“城市之肾”的地方,随着土地价格的快速攀升,诱发了地方政府的开发欲望,为了眼前利益,地方政府往往想着法子改变土地用途,造就了城市高楼林立、密不透风、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的现象。因此,应该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逐步改变“土地财政”的格局。 实际上,我国的规划很多方面都是超国际标准在做,但在实施过程中“留白”做得并不好,这主要是政绩考核的导向和“土地财政”的压力造成的。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不严守“底线边界”,城市规划“留白”的结果,只会给后来者留下肆意挥霍的空间,后患无穷;如果能够严守“底线边界”,城市规划“留白”就能真正造福子孙后代,使上海世博会那句主题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化为现实。 (作者为上海市政协常委、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上海市侨联副主席)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