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城市规划轻地下逢雨必涝非天灾

时间:2014-05-13 08:21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彭勇 周强

  深圳的“地下病”

  ■深圳建市初期采用高寒少雨的前苏联城市建设理念,排水管道建设没有充分考虑未来发展

  ■根据深圳市水务发展评估报告,由于缺少统筹协调牵头单位,导致设计意图未能完全落实

  ■污水管网建设多由街道办工务中心负责,监理及质量监督流于形式,大量管网无法正常使用

  据新华社深圳5月12日电 (记者 彭勇 周强 扶庆)深圳11日遭遇了2008年以来最强的特大暴雨袭击,全市平均累计降雨226毫米,暴雨期间,2500辆汽车被淹,约50处片区发生内涝。“暴雨致涝”问题再一次把公众舆论聚焦在这座年轻的现代化城市身上。记者调查发现,“重地上、轻地下”,深圳在追求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对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设。

  深圳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调研员陈筱云说,上世纪80年代,深圳建市初期采用了高寒少雨的前苏联城市建设理念,排水管道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因此,虽然在30多年的时间里,深圳市陆续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但遇到特大暴雨,这些管道由于不能及时将雨水排出,经常导致城市多个地区被淹。目前,深圳南山、宝安区西部等近海区域仍处在“逢雨必涝”的境地,与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不无关系。

  根据《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由于缺少统筹协调牵头单位,前期工作和具体实施脱节,导致设计意图未能完全落实。而监督不到位也使得工程的施工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记者调查发现,污水管网建设大多由街道办工务中心负责,监理及质量监督流于形式,大量建成管网无法正常使用,同时埋下安全隐患。此外,一些人为因素也对现有排水管网造成破坏,偷排泥浆现象已经严重威胁深圳的排水系统。

  【链接】

  经济适用方案:海绵城市

  本报讯 (记者 李晔)针对近日深圳大暴雨使城市出现严重积水,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树平认为,目前比较经济适用的方案,是通过“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工程技术,来建设“海绵城市”以缓解内涝。

  应对内涝介于防洪和正常排水之间,对我国城市规划部门而言还是个相对空白的领域,各地仍在摸索。李树平说,“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管理工程技术,理念是对雨水进行控制,如建设可渗透路面、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这些设施可滞留雨水,减少地面径流,且方便雨水循环再利用。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