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化)大都市”如今在中国已是高频词。据国家发改委有关学者初步统计,截至2013年底,中国至少有650个城市提出来要“走向世界”,在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大都市”。事实上,“世界城市”正在作为比“国际大都市”涵括更为广泛、所指更为精准的概念得到学界高度重视。 “何为世界城市?如何才能建成世界城市?建设就能走向世界城市吗?群起而建将带来什么?这些关乎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正日益严峻的摆到人们面前,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无疑是一项事关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课题。”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马莉莉表示。由她牵头的学术研究团队基于梳理世界城市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考虑开展了世界城市理论和国别地区经验的研究。 在诸多世界城市研究中,较为常见的是依据一定理论、设计评价指标,而后对世界城市进行排序。但是,由于在时代的横切面上,人们往往难以看到世界城市的有形部分不断演化为无形部分、有形与无形内在相连从而诞生新的有形部分——这个在历史纵轴完成的过程,因此,也就容易基于习惯而陷入认识误区。“探究世界城市演进发展的内在逻辑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马莉莉表示,“世界城市就是联结区域经济参与全球分工体系的轴心或枢纽,它是所辖分工系统扩张至占据全球分工体系重要地位的中心地。”伦敦、纽约、新加坡、北京、上海、孟买等典型世界城市的发展经验则表明,正是依托于各分工系统的扩张与融合,各世界城市不断实现产业演进与发展,并彼此之间相互连接,由此构成全球分工格局基础上的世界城市体系。 据悉,专长于世界城市和全球经济研究的国外科研机构,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城市问题研究组和由斯蒂格利茨和沙森领导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全球思维委员会等,均以在跨学科方法论基础上探索世界城市与全球经济的内在联系及前沿问题为发展宗旨。而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的成果,马莉莉和她的学术团队主要从群体行为学基础对集聚机制展开研究,由此将文化制度纳入分析框架,并结合集聚、分工、产业、空间、区位等理论工具,构建起动态演进的世界城市理论,为实证研究奠定重要基础。马莉莉坦承,在勾勒世界城市体系总体格局的过程中,研究者结合了英国拉夫堡大学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中心关于世界城市的实证研究结果。 “世界城市问题是社会科学领域和世界经济山巅的一枚‘皇冠’。”马莉莉对记者表示,“它承载的是与全球经济共生演化的主动脉,真正使其生生不息的,是有形空间背后分散于各洲各国的庞大分工体系。”她和同事们认为,需要打破学科界限,从统一的世界出发,站在诸多巨人的肩上,触摸这充满关联的复杂世界。她表示,随着中国日益走向全球经济舞台,不管是香港,还是北京、上海等内地中心城市,都具有崛起为全球领先世界城市的潜力与基础,但归根结蒂取决于内向、自主的分工深化与产业演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