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记者 段思午 上周,《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编制工作动员会议召开。未来15年,东莞将走向“一中心四组团”的城市格局,即一个中心区、西北组团、西南组团、东北组团、东南组团。这与东莞延续多年的城镇片、水乡片、山区片、丘陵片、埔田片、沿海片的组团发展模式有了明显差别。 世纪之初,东莞提出“一网两区三张牌”的发展思路。“一网两区”是指高标准基础设施网、城市新区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打造“三张牌”则是城市牌、外资牌、民营牌。从2002年至2006年,“建城”始终是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之一。 这一时期东莞城市格局重点非常明确—完成城市新区建设,“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的“造城”运动总投资约600亿元。这一战略在打造“东莞心”的同时,也奠定了东莞今日各镇街组团式发展的基础。 2008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新一轮的城市总规修编。之后,一个新的词组“一主三副两支点”出现在公众视线中。“一主”即主城区;“三副”即虎门、常平和塘厦,以其为城市副中心;“两支点”即松山湖和虎门港。 这一战略在高标准推进城市中心区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城市副中心和区域性中心镇的建设投入力度,促进区域综合服务职能聚集,提升区域中心的城市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 连虎门、常平、塘厦在内,东莞有13个省中心镇,他们是东莞向镇街放权的首批受益者,镇委书记列席省委全会则能比其他镇街更早了解政策走向。但是,一些非中心镇的经济实力与这些中心镇不相上下,有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组团发展中的“不平衡”在2011年的镇街党代会中得到充分体现。 2011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核、宜居、内畅、外联”的思路,强调坚持组团发展,各个镇建设成为具有“小市富县”配套水平的城市支点。 这次城市格局发展思路在各镇街的实践中利弊各半。利是东莞没有选择“摊大饼”的城市发展道路,避免或者说推迟了一些城市病的发生;弊则是东莞城市组团多而散的格局并未改变。 三年过去,人事更迭,相当一批镇区给自己的定位并未实现,想要各个镇都建成城市支点更非旦夕之功。 2014年初,东莞市委全会上,市委书记徐建华首次提出,东莞将构建中心区以及西北组团、西南组团、东北组团、东南组团的“一中心四组团”城市格局。这是新世纪以来东莞城市格局发展思路的第三次调整。 为什么是四个组团?我们不妨看看东莞地图。城区四个街道毫无疑问属于中心区,西北则有已经成型的水乡十镇一港,东南则是市政协刚刚完成一体化发展调研的山区片五镇和黄江。这条斜贯东莞市域的区域带已经包括20个镇街。这个区域带西南是厚街、虎门、长安传统三强镇,东北则是以常平为中心的产业集群。这和四个组团的划分颇为吻合。 从东莞过去城市格局发展和近一两年实践看,东莞城市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既考虑到过去以来发展的实际情况,又带有鲜明的改革特色。 一是水乡经济区实践表明,此轮组团格局内在动力是以“经济区”概念引导资源要素合理分布、优化配置和高效整合,打破分散“行政区”的束缚和藩篱,推动“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型。 二是组团式发展将不再是镇街各说各话的放任自流,而将在更高层面实现区域统筹协调。这种统筹协调不仅是城市建设、产业格局上的,还涉及到公共服务、利益分配。 三是在经济区建设中,由于涉及镇街众多,东莞可能设立类似管委会之类市政府派出机构,指导协调区域各镇街发展。这有可能成为未来15年中东莞行政区划调整的铺垫,这类机构也能在某个时期升格为正式一级政府机构。 四是各镇街需要摒弃过去那种“某某片”中定位的理念,因为东莞四组团似乎都有着明确的“外联”指向。西北连广州,东南邻深圳,西南与南沙新区隔江相望,东北与惠州联系紧密。各镇街既要明确自己在东莞这座城市的定位,更要思考在珠三角城市群中如何借力发展。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