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城镇化不要走睡城、鬼城弯路

时间:2014-03-25 08:50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徐琼

    哪两件大事会改变本世纪上半叶的人类历史?两个版本,一说是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和中国的城镇化,一说是互联网信息化和中国的城镇化,无论如何,中国的城镇化必居其一。

    大到国际舆论,小到民众的个人认知,都感同身受:我们身处的城镇化浪潮无远弗届,无人可避,正因此,城镇化的路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城镇化车轮轰隆向前须臾未停,城镇化的理念反思也正当其时。

    今年“两会”落幕,《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旋即公布。《规划》传递出强烈的新信息,被专家浓缩为“六句话”,舆论将其解读为对一些地方城镇化走入误区的教训总结,是中国城镇化方向的纠偏,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

    我们将围绕对“六句话”的思考,推出系列报道。今天第一期,我们为您呈现的是成都“不走睡城鬼城弯路”的理论与实践。

    睡城鬼城

    弯路不能走

    美国城市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说:永远不要忘记,真正的城市是由居民而非由混凝土组成的。有人才有城,有产业才有人。人口聚集推进经济聚集,反过来再刺激人口聚集,这就是城市化的动态进程。

    成都的城镇化

    是产业带动下的城镇化

    成都近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了城镇化的产业支撑,中心城区以服务业为主,原有产业链条向卫星城调迁,周边青白江、温江、新都、龙泉都有大产业链条,这不是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而是产业带动下的城镇化

    成都商报: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关于“像北京的回龙观这类新城是失败的”的言论引起很大关注,像回龙观这样被戏称为“睡城”的,还有北京的天通苑、安徽合肥的滨湖新区、武汉南湖新区、昆明呈贡新区等。成都是如何避开这样的“城镇化陷阱”的?

    陈先龙:首先,成都有深厚的历史传承,是中国有确切史料记载的最长时间不变城址的城市,超过2000年。成都有历史、地理、自然、气候等方面的优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业态、生态、文态、形态“四态合一”的优势。

    其次,新中国成立后,大批三线产业调迁成都,和近几年成都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为成都打下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城镇化首先要有产业支撑,国内一些地区所谓睡城,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缺乏产业支撑,不能就地提供就业机会。离开了产业的城镇化,就会走向城镇空心化。

    第三,成都作为中西部特大中心城市,以及丰厚的文化、教育资源,对整个中西部地区有极高的人口、智能、技术吸纳能力,

    成都近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了城镇化的产业支撑。中心城区以服务业为主,原有产业链条向卫星城调迁。周边青白江、温江、新都、龙泉都有大产业链条。比如龙泉经开区,不仅汽车工业将来要达到百万辆规模,还有航空、汽车、电子、国防,产业基础很好。这不是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而是产业带动下的城镇化。卫星城不能空心化,而应该是生机勃勃的。

    要预防“城市病”

    就要适度超前

    基础设施要适度超前,需要有一套与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卫星城发展标准,成都作为成都平原城市群核心,需要以产业为立足点,布局卫星城发展,规划要适度超前,通道也要适度超前

    陈先龙:我们不能等到“城市病”来了才来搞城市建设。基础设施要适度超前,需要有一套与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卫星城发展标准。卫星城建设更是要与中心城形成“两高两快两轨”的交通联系。成都作为成都平原城市群核心,需要以产业为立足点,布局卫星城发展。规划要适度超前,通道也要适度超前。

    成都商报:适度超前如何与大干快上相区别?

    陈先龙:要量力而行,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与前景相当,不是过分追求“宽马路大马路”,建设与规划是紧密结合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需求,绝不以大干快上追求所谓的速度与规模。

    中心城和卫星城

    要实现公共服务“同城化”

    卫星城和中心城之间,要打通一些肠梗阻现象,那就要做到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心城区和卫星城之间,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福利也要实现“同城化”

    成都商报:去年底的市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披露,成都要按照大城市规模和标准建设7个卫星城,疏解中心城区功能与人口。我们注意到,龙泉驿、温江、新(都)青(白江)、郫县、双流、新津、都江堰7个卫星城,都有较为雄厚、各有特色的产业园区。除了产业支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还有什么需要改进?

    陈先龙:卫星城和中心城之间,要打通一些肠梗阻现象,那就要做到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心城区和卫星城之间,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福利也要实现“同城化”。

    人人都想往中心城区走,靠什么吸引人口向卫星城分流?除了好的环境,卫星城能不能解决就业问题,小孩的上学问题,老人的就医问题?考虑卫星城的时候,不能只从空间建设着手,还有制度上的软件建设,比如喝的自来水,不能是乡镇水厂标准。

    现在建设卫星城,卫星城是一头热,都在努力向中心城区靠拢。中心城区怎样将产业与人口移植过去?要帮助卫星城提高标准,在人才、资本、技术聚集优势向卫星城输送。

    建设环城生态区

    解决城市“摊大饼”

    我们通过立法规划建设的环城生态区,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500米生态绿地及周边七大楔形地块构成的133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禁止工业建设,建筑物总硬化率不得大于5%。在空间形态上,已经打断了“摊大饼”过程、杜绝了城市建设无限膨大的问题

    成都商报: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被认为是造成睡城鬼城的原因之一?

    陈先龙:城市发展是个有机、渐进的过程。成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已注意到传统的“摊大饼”发展的弊端。我们通过立法规划建设的环城生态区,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500米生态绿地及周边七大楔形地块构成的133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禁止工业建设,建筑物总硬化率不得大于5%。在空间形态上,已经打断了“摊大饼”过程、杜绝了城市建设无限膨大的问题。

    成都商报: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上,成都中心城区的使命是怎样的?

    陈先龙:中心城区将要更加国际化、现代化,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社会资本和技术进入,再向卫星城辐射。有机更新,并不是大拆大建,而是该拆才拆,能改则改。更多的旧城区,我们是引进现代基础设施,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公共绿地只增不减,建筑面积只减不增”。

    成都商报记者 徐琼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