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的根基在农村,华夏文明的魂脉在农村。传统村落与民居建筑如厚重的史书,浓缩着农耕文明、乡村文化的演进史,与自然田园风光及山水环境结合,构建了独具东方风韵的乡村传统风貌,记载着特定地域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流传并延续着独具乡村色彩的古代民间艺术、建造技艺、神话典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并延续着华夏文明的根基,对于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 传统村落与民居建筑饱经历代战乱、自然灾害的风霜洗礼,曾被作为“牛鬼神蛇”“四旧”、“四清”强行拆毁;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照搬模式建新村,过度旅游开发和无序建设性破坏等冲击,导致传承数千年华夏文明的特色古民居大量消亡,丧失了历史文化的质感和乡村的民族记忆。 在中央城镇化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对新型城镇化寄予诗意而生动的期待。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住建部门转发的国家住建部《关于开展传统民居建造技术初步调查的紧急通知》要求,石泉县高度重视,加强宣传教育,制定调查方案,深入实地,全面普查,对县内的传统民居、院落的建筑类型、代表建筑、建造工匠、民居专家、修建单位等项进行调查摸底,拍照记录、登记建档,统计汇总,制作光盘文档,将填报的信息录入到住建部建立的“传统民居信息系统”。住建部将根据调查结果,整理中国传统民居分类谱系,编纂《中国传统民居建造技术实录》,加大具有传统历史价值和地域文化特色建筑的保护力度。 通过抽调专人,分组分片,走村入户,调查统计,全县有31处家族古院落列入文保单位。其中,池河镇至迎丰镇公路沿线的IO余处明清时期古民居院落群体分布在川道地区,山脉连绵,河溪密布,两岸良田千亩,农户或依山傍水或沿公路居住,是湖广移民,川民入陕的见证,极具观赏保护价值。中国规划网石泉3月5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