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短命建筑:城市规划的“短板”

时间:2013-12-13 17:22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沈栖

    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我国近30多年的城市建设,并不过誉。但也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各地频现的“短命建筑”。如:2006年,成都市在金泉乡圈下6500多亩农地、投资20亿元建造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仅举办了两届“非遗节”,总共使用了不足30天就废了;“西湖第一高楼”仅用了13年就被炸掉;广州天河城西塔楼刚建了4层就“烂尾”,不日遭爆破;投资2.5亿兴建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仅使用了18年就被拆毁;日前,“短命建筑”又添“新丁”: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南京市地标性建筑—图书发行大厦被拆除。

    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建筑自有一定的“寿命”。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确定的建筑耐久年限为100年以上,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略为作一横向参照,在英、法、美三国,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32年、85年和80年,因此这些国家城市里“百年建筑”比比皆是。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20亿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钢筋和水泥,而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在25—30年间。

    我国何以频现“短命建筑”?不可否认,有些建筑商唯利是图,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导致建筑不达标而提前拆除,但是,质量差并非“短命建筑”的主要因素,而且,像上述列举的多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根本不存在质量问题,而是症结在于不理性、不科学、急功近利的城市规划上。

    必须指出,当下,有些地方领导确实存在严重的“政绩焦虑症”。我们并不是忌谈甚或忽视“政绩”,因为它涉及对官员履职成绩的评价问题。我们反对的是政绩异化现象,这一现象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单从经济指标判定政绩。上世纪3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GDP,用以反映一国或地区生产水平最基本的总量指标,它一度成为我国某些领导片面追求政绩的“香馍馍”;二、城市建设的形象工程。尤其是近年来土地价格快速上涨,拆迁置换出土地带来的卖地收入,更让某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大拆大建。这些患有严重“政绩焦虑症”的官员好大喜功,对城市规划朝令夕改,以致“短命建筑”层出不穷。

    城市固然需要变化,需要发展,但它亟须以科学规划为要旨。一些西方国家“一战”以前设计的建筑仍然能使用到现今,充分彰显了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咱也有悠久的城市规划传统,但传承得不够,再加上历史上出现的断层,使得城市规划没有很好地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屡有乱象:或光从规模上攀比发达城市,不顾实际地“跟风”;或为了解决眼前的外来人口居住问题,盲目建住宅区;或无视地理环境的限制,在不良地质上修建大型建筑;或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给城市的未来规划埋下了隐形弊端;等等。

    地方政府对城市规划需要有长远眼光,因为规划者承载的不止是一代人的责任。倘若一个城市仅着眼于当下的风光而设计,为着满足“一把手”政绩渴求而建设,那么,这样的城市规划要么不切实际,要么大手大脚,要么透支资源。优美的城市有赖于规划者的理性思考,诸如:城市发展与当代“宜居”的关系,与建筑安全的关系,与遗泽子孙的关系,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倘具有了如此的思路,“短命建筑”这一城市规划的“短板”现象何愁消除不了?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