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提要】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城市拆迁怎样推进、支柱产业怎样培育……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难题和挑战,躲不开,绕不过。对此,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迎着风险干事业、冒着风险抓机遇、顶着风险求突破、破除风险谋发展,勇于担当,敢于试错!于是,大力推进城区规划建设管理、新型城镇化等“七大改革创新”应运而生,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优势日益显现。 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需要在重点领域先行先试。闯滩破隘,大干一场,才能释放先行先试赐予我们的最大能量。先行先试,重在行,贵在试。市委市政府突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峡枢纽港建设、新型城镇化、重点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建设、人才强市、文化旅游七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出台专门文件,深化顶层设计,基本形成了特大城市建设的制度框架。 先行先试,催生了一批全国试点示范事项的深入推进。宜昌,成功创建国家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成为全国唯一一家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被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创建国家智慧城市工作正式启动;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工作进入方案编制阶段;争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工作扎实推进…… 城事有人管 违章建筑、犬患、杂乱的城市立面……这些出现在市民最紧密生活中的城市污点一直是破坏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安全的重要因素。 要么大包大揽,要么推给区里,城市管理中这种“管不着、无人管”的现象时有发生,根源在于责权不分。有基层干部说,这是“老子管了儿子的事,老子很累,儿子也很烦”! 一场牵动全局的城市管理变革,静悄悄地展开。 在这次改革中,原本由市级部门负责的城管执法、环卫保洁、市政设施维护等事权,以及相应的人员、经费都将下放到各个区,形成监督考核以市为主,组织实施以区为主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改革前,市城管局下设直属事业单位15个,涉及城管执法、市政管养、环境卫生、园林绿化4大行业,各区仅负责部分支干道和背街小巷的作业管理。改革后,市政环卫合并重组、城监大队移交到区、组建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完善市场作业竞争机制,将城区城管执法、环境卫生作业、市政及环卫设施维护和大部分行政审批、行政收费等城市管理职责、权力下放到区。与此同时,实行规划分局垂管,对西陵、伍家岗、点军、猇亭和高新区规划分局实行垂直管理;对夷陵区规划分局实行市区共管体制。市局负责组织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将城区工业项目、限价房项目的审批,经适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的选址意见书审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审批等下放到规划分局,构建起“统一畅通,便捷高效”的管理体系。 截至11月底,共普查城区积存违建1300多处、162万平方米,组织拆违20多次约5万平方米,拆违力度之大、拆除面积之多,均创历史新高。沿江大道、云集路、胜利二路等路段设置景观围墙围挡61处、1.1万米,美化箱体280个,大型广告减少162块、6725平方米,进一步美化了城市空间。 融资搭平台 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钱从哪里来? 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集思广益,明确提出构建七大投融资平台,成功破解瓶颈性难题。在此之前,我市已拥有夷陵国资公司、城投公司、财政开发投资公司、华信交通建设投资公司、宜昌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投资公司等具有政府投融资功能的企业。但这些公司因规模偏小,功能定位不准,实力仍显不足。 怎么办?市委、市政府一方面发展壮大现有夷陵国资公司、城投公司、华信交通建设投资公司等5个投融资平台建设。另一方面,加快宜昌高新区投资开发公司、宜昌安居住房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的组建,形成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交通物流、文化旅游及农业发展、土地矿产、高新区建设、保障房建设七大领域的投融资公司,为大城建设提供强劲支撑。 在宜昌新区建设中,11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范围内,将完成4000亿元投资。市政府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通过“产权换资金、资源换资本、市场换项目、存量换增量”等方式,投入630亿元进行土地征收、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市民服务中心、博物馆、市民广场等12个项目已初步达成协议,其中有9个项目下半年开工,总投资128亿元。宜昌新区,吸引了国内外投资者的目光,已签订的项目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 人才新高地 4月18日至26日,市人才工作代表团赴欧洲揽才引智,协议引进技术合作项目2个、海外高层次人才30人。其中,重点人才2人,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 为将人才工程打造成“三峡新工程、宜昌新优势”。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人才强市改革实验区的意见》,全面布局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在人才大引进、大培养、大投入上重点突破。 年初,市委、市政府投入3.5亿元人才发展资金,支持人才创业、创新、创优。 在城市新区同步规划建设“宜昌智谷”,构筑高科技产业新高地;依托三峡旅游度假区,推进院士专家宜昌度假区建设;加强企业孵化器建设,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单独建立或合作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博士后产业基地,并给予资助和奖励。 围绕宜昌特色支柱产业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产业园区(基地)和产业集群为重点,在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建立了195家省市工程技术研发机构。其中,湖北省工业研究院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34家;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7家;企业技术中心52家。 今日宜昌,已形成宜昌国家级创业中心、云计算中心、微特物联传感孵化器,太平鸟时尚创意园,三峡文化创意产业园5个孵化中心;建成海外学人创业园、清华科技创业园、东山南苑科技创业园、西陵科技创业园、伍家岗科技创业园、猇亭科技创业园、宜都科技创业园7个创业园。 截至11月底,我市已成功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8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名,入选省“百人计划”专家5名。有人才支撑,宜昌的创新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