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延吉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题,始终坚持速度与效益并重、规模与质量并举,稳中有为,突出重点,加快转型,全力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全市呈现出经济实力更强、产业结构更优、生态环境更美、人民生活更好的新气象。预计2013年,延吉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同比增长12%。综合经济实力持续保持吉林省县市第一,荣获全省县域综合发展一等奖,稳居全国百强县中游行列。 坚持项目拉动,增强转型升级动力。 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全面实施投资拉动战略,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为县域经济转型提供不竭动力。引进重大项目促升级。坚持“招大引强”战略,根据全市产业规划和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的需要有选择的推进重点项目,成功实施了百威英博、延百百利城、万源批发市场等一批世界500强和国内名企投资项目。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4.4亿元,同比增长30%,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0亿元,同比增长39%,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完成额均居全省42个县市前列。项目落地开工促升级。坚持项目建设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定期调度、交办督办等有效制度,围绕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提供保姆式、个性化服务,促进项目早开工、早达产、早见效。2013年共落地开工超10亿元项目2个、超亿元项目83个、超3000万元项目110个,项目建设现场形象考核进入吉林省县(市)前列。搭建招商平台促升级。全力推进延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新兴工业集中区发展,累计投资22.6亿元完成“七通一平”建设;不断壮大IT产业园、食品产业园、能源工业园、人参产业园、生物工程园等“一区多园”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备,集聚作用明显,支撑带动强劲的园区工业集群。2013年,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和新兴工业区规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分别同比增长超20%、30%。 坚持产业带动,增强转型升级效力。 坚持产业为先、产业为基、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精传统产业,形成以优势新兴产业为主体,配套产业和特色产业跟进发展的转型升级效力。打造工业产业集群。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实施“030扶持工程”,进一步扶持壮大延吉卷烟厂、插秧机制造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形成以烟草制品、食品医药、能源建材、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集群。2013年,预计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超17%,四大主导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75%。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高技术电子产品制造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信息技术产业等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入驻“两区”产业园,形成以白头山制药、春雷生物等12家企业组成的生物制药产业,以海彼电子、北本电器等19家企业组成的电子设备制造产业,以韩正人参、紫鑫初元等13家企业组成的人参制品产业。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比进一步上升,预计超10%。推动提档升级服务业。继续发展商贸传统服务业,扶持壮大以百货大楼、延边国贸等重点企业,积极推进万源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2013年,延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超190亿元,同比增长12%,社消总额和人均社消额均居全国百强县和全省县市前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现代物流、IT服务业等,推进长白山烟草物流、梦都美度假村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物流企业发展到100余户,IT服务企业达到260余家,金融服务企业150余家。2013年,延吉旅游总收入和接待国内外游客有望突破110亿元和600万人次。 坚持创新驱动,增强转型升级活力。 突出技术改造和品牌建设,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快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活力。大力建设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延边大学等,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技术转移转化、科技孵化、科技中介等公共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着力打造以“两区”产业园为核心的科技创新集聚区,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以及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2013年,全市累计授权专利180件,高居全省县(市)榜首,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市)”验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累计投入科研项目资金2.09亿元,支持企业自主研发项目200余项,减免优惠高新技术企业税费超1.6亿元。有超过55%的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有各类技术专业人员2.5余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超500人,位居全省县市榜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从3.2%上升到5.0%以上。全市技术市场年成交合同金额同比增长超5倍,连续第三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品牌。着力支持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催生转型升级动力,培育壮大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群体。省级科技企业和双软认定信息产业企业超过100户,培育出“喜来健”“长白山”“春苗”“高丽村”等多个中国驰名商标。 坚持绿色牵动,增强转型升级潜力。 统筹处理好产业升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强化节能减排、生态保护促升级。强化环境准入引导机制。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准入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突出生态环境约束的强制性,控制“两高一资”项目落地,实施源头控制和协调引导,共提出67项重大项目约束性意见,4项重大约束性项目未予实施,切实做到增产不增“污”,增量不增“排”。狠抓节能减排倒逼转型升级。运用减排约束性指标,将污染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每家重点排污企业,督促各企业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环境保护,继续淘汰关停落后产能。加大对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企业的能耗监管,以财政资金支持重大节能工程和重点示范项目、高效节能产品开发。积极推进碧水蓝天工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集中供热工程、减排工程、清洁能源工程、工业锅炉达标工程、棚户区改造工程等项目,延吉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达到336天。对布尔哈通河南岸22公顷绿地、8条主街路、10个广场进行绿湖精品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为1675.5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78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5%。延吉进入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城市。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