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中欧城市是相互交流 不是单纯中国学习欧洲

时间:2013-11-23 16:10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中国规划网北京11月23日电 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邱爱军在中欧城市博览会的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表示:中欧双方,都有做得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所以中欧的交流应是相互的,而不是单纯的中国学习欧洲。

 

邱爱军:中欧城市是相互交流 不是单纯中国学习欧洲

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邱爱军

 

    以下是邱爱军的发言摘录:

    邱爱军:城市的发展是因为人而发展的,城市发展过程当中的这些问题也又是因为人而引起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人来解决。主持人说我们从各自的角度来看,可能都在实践中已经探索经验。

    我们之前可能更多的是想我们提供了资金、知识。但今天我们不仅仅需要这些,还需要提供可操作、能够真正起作用的,有效果的一些东西。就是最佳的实践案例和失败的案例。我们要从这两个方面来总结,才能发现我们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怎么样才能解决好,所以这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

    中欧双方,都有做得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所以中欧的交流应是相互的,而不是单纯的中国学习欧洲。比如刚才大家提到了自行车,绿色的出行。大家都知道丹麦做得很好,可是短短的几年,中国的杭州市已经做的更好,现在杭州的绿色出行做的非常好,我觉得这是一个相互的例子。

    我们在引进欧洲的技术的时候需要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的现实。比如说在上海嘉定,经济实力非常强,当年建了一个很好的垃圾处理厂,从欧洲引进了一种技术。欧洲的垃圾处理厂就在城市的边上,他们也学习欧洲把处理厂建在了城市边上。但是建好之后却异味非常严重。原因是中国的垃圾和欧洲的垃圾不一样。如果我们在学习欧洲的经验,引进技术的时候都没有了解这些背后的东西的话,可能我们形式上走了捷径,可能结果未必是好的。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