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老城区,看看原来的“老佛山”如今焕发的新面貌;走进禅西新城,了解“强中心”大格局带来的禅城新变化;再来到石湾陶醉文化街区,品读陶文化里的时代新内涵…… 26日,“活力佛山·市民观察”系列活动禅城行,让市民代表和观察员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禅城,每一站都有意外之喜。“每天都从这里经过,却从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这样一番天地!”当走进智慧新城时,一栋栋现代化的办公高楼更让老街坊“惊呆了”。 老城区着重发扬岭南文化,禅西新城则将容纳大量都市型产业集群进驻,绿岛湖片区的生态之美,更坚定了许多市民在此安家置业的信心。然而,发展中的禅城还有什么不足?街坊和观察员兴奋之余也纷纷支招。 绿岛湖产城美景动人心 “这简直可以称为佛山速度!”当智慧新城的讲解员指着一栋外立面为纯金色的大楼,表示其已于近期被某企业预订时,市民代表麦德楷和他的朋友惊叹连连。他告诉记者,智慧新城的建设速度远超他们预期,“这两三年的时间,一走进来,和以前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而智慧新城的变化,仅仅是禅西新城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初,禅城区首次向市民公布了禅西新城的相关规划,范围东至禅西大道,西至顺德水道,南至魁奇路西延线,北至东平水道及汾江河,规划面积36.8平方公里,横跨禅城张槎街道和南庄镇。 但是,近年来佛山多个“新城”的打造却让许多市民满怀疑惑。禅西如何避免和其他“新城”同质化?绿岛湖的美景和总部经济大楼的打造,无疑让许多市民恍然大悟。 “这里的国际学校动工了吗?”在绿岛湖,市民代表、英语老师姚爱武不禁关心起教育配套的问题。当听说学校已经动工,并有小学和中学时,姚爱武连连点头,并表示有意安家于这片青山绿水间,“听说旁边还要建个湿地公园,很动心!” 禅西新城可设计产业游 禅西新城建设起来了,人气如何聚集?特色如何彰显?市民代表和观察员们同样为此十分热心。市民观察员、民营企业家杨学炯就希望能打造一个具有水乡风格和古村落的生态城市。 “禅西新城和周边城市相比,有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水乡特色,我特别赞成不要大建高楼。”他表示,禅西新城应与已建成的都市型城市有所区别,可以利用现有的生态格局自成一体,比如,东平河可利用原有的码头,学习澳门的渔人码头,打造成一个新的岸线旅游点;而绿岛湖可增加一些水上游玩项目 ,增加一些人文色彩。 市民观察员、佛山市电源协会副秘书长秦刚更是兴致勃勃地建议,绿岛湖片区完全可以考虑设计一个产业游路线,这将是园区、企业和市民三赢的选择。“这里有一河两岸的自然优势,又将有许多高科技企业进驻。”秦刚说,市民来到这里既可以游览自然美景,又可以了解到科技产业的发展动态,企业则可以借此展示自身的高端工艺流程,打造透明优良的企业形象,而人气也在这个过程中聚集起来。 新城规划要有前瞻性 走读的过程中,虽然新城的发展速度令街坊们喜出望外,但也有不少市民带着“冷思考”。市民观察员、佛科院地理学副教授杜学成表示了他的忧心:“造城运动中的建筑垃圾问题必须高度关注,我们一定要重视,不能在禅西新城建成后却面临垃圾围城的尴尬,应让其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生态都市!” 与此同时,禅西新城的交通问题也让市民颇为关注。在高明工作的市民观察员梁作岩就建议,要吸引人流、物流、信息流往禅西流动,交通路网很重要,光一条季华路作为新老城区的主要连接是不够的,禅西新城与佛山西部的连接也有待加强。 他表示,目前季华路快速化之后,可能在未来三五年从老城到新城,花费15分钟时间是够用的,但三五年之后,企业、工人乃至市民纷纷进入禅西之时,还够不够用就是一个疑问。“必须在新城定型之前超前设计部分城市功能,不然等到日后再改代价就大了。” 市民建言 普君北路地铁站该改名“塔坡庙站” 历史文化特色明显,是老城区区别于佛山其他城区的特点,这里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拥有着祖庙、仁寿寺、梁园、塔坡庙等名胜古迹。行走在老城区的肌理街巷中,那种历史文化的味道扑面而来。 但在走读的过程中,有市民也提出,老城区的改造升级是好,但原有的历史文化特色不能丢。“塔坡庙是‘佛山初地’,虽然不大,但每年都能吸引不少外地人来参观祭拜。”在塔坡社区居住的市民代表麦德楷很有感触,他表示,像塔坡庙这类能代表佛山特色的古迹,在城市升级过程中,如需要修复一些残旧的地方,也要修旧如旧,不能让它失去原有的味道。 而针对目前佛山剪纸、木板年画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人遗忘的遭遇,市民观察员曾庆平则认为,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元素向市民展示佛山的历史文化。“我就曾建议把普君北路地铁站改为塔坡庙站,就像广州的陈家祠站,香港的黄大仙站一样。普君北路挨着塔坡庙,改名为塔坡庙站就可以让往来乘客知道佛山拥有塔坡庙这样的古迹。”曾庆平说。 王借岗可打造成为地质公园 “我这次来参加禅城团,就是因为不放心这两个地方。”在参观完绿岛湖后,74岁高龄的市民观察员、佛科院地理学副教授杜学成没有参与单车骑行,而是向记者聊起了他心中的一些想法。“我们搞地质的,好不容易发现一个有价值的地貌,总是希望它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目前,在禅西新城的规划中,王借岗、岗被岗、牛尾岗等若干山岗和火山遗迹,加上湖涌水乡、紫洞村等两个传统特色村落,将成为禅西打造“都市和滨水相融、人居和生态相宜”文化生态资源,以后将纳入文化特色片区的规划之中。 杜学成表示,其中王借岗和牛尾岗两个火山遗迹,是颇具价值的“玄武岩柱状节理”的保存点,是他早在30年前刚到佛山任教时发现的,这种地质风貌在佛山地区乃至广东省内都很少见,“这两个小火山口,是两千万年前的火山喷发点,玄武岩自然形成了不同形状的纹理。” 杜学成建议,可以将王借岗打造成为禅城的地质公园,让这一玄武岩地貌得以长久保存,并让市民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一生态遗产。 现场花絮 大师意外现身,街坊立变粉丝 活动当天下午,观察团一行来到柏林艺术馆,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的意外现身给市民们带来了不小的惊喜。 一见大师本人,不少人连参观的初衷都忘了,扑过去和潘柏林合照,观察团立马变身“粉丝团”。市民代表梁绿芝更是热情地和潘柏林握手,并伸出两只大拇指久久不肯放下,表达对潘伯林大师的敬仰之情。 而现场更有市民笑言:“今天潘大师的街坊也来了!”潘柏林马上热情地回应:“过门的都是街坊!” 不过,在观察团里,还真的有一名是潘大师的街坊,他就是潘志刚先生。潘志刚先生是佛山市作家协会会员,曾撰写了大量石湾陶艺方面的文章,而他同时还曾是潘柏林大师对门的街坊。“30多年前住在一条街的两边,小时候一起下棋、滚铁圈。”潘志刚先生回忆说。 一番“追星”过后,观察团成员们平静下来,随着潘柏林大师,一一品味了石湾公仔雕塑中美轮美奂的艺术特色。 活动预告 这个周六,让我们相约高明! 相约高明,感受高明。11月2日(本周六),“活力佛山”第四场活动将进入高明区,我们将再次征集市民代表,与观察员们一起畅游高明,感受这座美丽江滨城市的点点滴滴。 在西江新城,拥有百亩湖面的明湖艺术公园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置身于这座高明“小植物园”内,悠然自得;吹拂着清风,漫步在美丽的秀丽河边,让人陶醉眼前美景。 在中国最大的专业调味品生产企业海天公司,我们将可以感受“娅米的阳光城堡”魅力,透过空中参观走廊的巨大玻璃墙,零距离解密酱油制造过程;在世界领先的高档纯棉衬衫生产商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我们穿梭其中,了解这座从设计、原纱生产到成衣制造的纵向一体化的超大型现代企业。 有兴趣的市民可以拿起电话或通过电子邮件报名,我们将选取30位市民代表与我们同行(报名截止时间2013年10月31日)。 报名方式: 邮箱:fsrbqyxw@163.com 电话:0757-8380838 走读故事 法籍华侨:打算以后在佛山定居 “绿岛湖好美,快给我拍张照”、“哇,美术大师潘柏林,快给我们合张影”,在观察团中,40岁的法籍华侨何埃尔对佛山的许多地方都充满了好奇,不停地让同伴帮忙拍照,玩得不亦乐乎。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是华侨的原因,我最喜欢中国。我也去了中国的很多个城市,觉得佛山最好。”何埃尔说,旅游是他的一大爱好,如今他已经走过了全世界34个国家,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了佛山,就被佛山所深深吸引住了,发现佛山的气候环境和饮食他特别适应。相比较很多一线城市而言,相对不太快的生活节奏也是他钟情这个城市的原因之一。“我有很多朋友在广州,但广州生活节奏太快,城市又太大,相对而言,佛山更宜居。” “今天很多点,像绿岛湖、潘柏林艺术馆,我以前都没有来过,今天不仅欣赏到了佛山秀丽的自然景观,还欣赏了高超的石湾工艺,我很喜欢。”何埃尔表示,接下来他会慢慢走遍佛山,尽早融入这个城市,并打算以后在佛山定居。 金婚夫妻:骑行绿岛湖秀恩爱 他们在1960年结婚,相濡以沫53年。他们同为教师教书育人,亦经常结伴游玩。继参加“活力佛山”南海行后,他们夫妻俩又报名了禅城之行。他们就是陈镇荣、张绮梅夫妇,其中陈镇荣已82岁高龄,是本次活动中最年长的参与者。 “我们还想去其他区的,但看到报名通知时,其他区的活动大部分都举行过了。”陈伯言语间略显惋惜。然而,这并没有降低夫妻俩游览禅城的热情,在绿岛湖的单车骑行环节,老夫妻甚至精神矍铄地合力踩起单车。 尽管踩单车的都是中青年,但老两口一点儿都没落下。回来下车,还神色勃发,精神抖擞。市民观察员杨学炯一再啧啧赞叹:“如果老了也能像您二老这么健壮、恩爱,那真是太好了!” “以前南庄空气很差,现在天是蓝的,地是青的,水也是清的。”陈镇荣则对绿岛湖的生态环境赞口不绝。而老来相守,儿孙绕膝,这生活也分外甘醇。张绮梅笑言,平时丈夫去老干中心活动,自己则是到公园锻炼,各自做各自的,不过一起踩单车依然“很合拍!” 旧“工友”偶遇:50年前同建秀丽湖 作为首个向公众开放的公园,中山公园是佛山人的集体回忆,“活力佛山”禅城行的第一站便来到这里。站在“秀丽湖”牌坊下,导游正向大家讲解秀丽湖的建设历史,忽然有人喊道:“这里有当年秀丽湖的建设者!” 原来,市民代表梁绿芝、陈镇荣、罗劲军三人,都曾参与五十多年前秀丽湖的开挖。“好巧,好巧!”得知团友竟然是曾并肩作战的“战友”时,罗劲军连声说道。 当年开挖秀丽湖时,梁绿芝和罗劲军还在读书,陈镇荣则是佛山三中的化学老师。陈镇荣还记得,当时每个老师都带领一群学生,轮流去挖湖一天,要亲自搬运泥土等材料。而缺上的课则利用周末补上,直到把指定的任务完成。 专题统筹:佛山日报记者邱乐昀 专题采写:佛山日报记者邱乐昀 李晓燕 陈俊婵 何绰瑶 专题摄影:佛山日报记者张嘉颖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