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的四川人,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薛泉感叹成都的交通变化
“1984年我来到成都,在这里完成了从中学生成为博士,继而成为教授的一段人生过程。成都于我而言,是一个特别有归属感的城市。每次回来,我都很欣喜地看到了城市的变化。”
在昨日的第四届中国西部金融论坛上,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薛泉感叹:“交通之变,对一座城市的改变有着直接关系。”他还向与会者描绘了一幅未来在家看病问诊、网购电子医疗服务的蓝图。
双流建研究院 四川发展空间广阔
“20多年前,走在街上最常见到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2000年左右再回到成都时,轿车已经非常普遍了。而现在,成都已经开通了地铁。”交通工具的改变,让薛泉感受到,成都正发生着重要变化。
今年8月,香港城市大学与成都双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在双流建立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谈及牵手双流的原因,薛泉说:“是双流领导的务实精神促成了这次合作。”回忆起双方商谈到最后敲定的细节,薛泉印象深刻:“考察期间,当地没有安排游玩和隆重的招街,非常务实,这给我留下良好的印象。座谈时,双方没有寒暄和客套。一上来,双方就各自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我们说‘我们想要更大的发展空间’;双流领导回应‘我们想要引入优质的研究科研资源和先进的理念’,双方一拍即合。”
除了在双流建立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以外,香港城市大学与在蓉科研院所和企业均有密切合作。对于种种与成都的互动,薛泉坦言:“因为毕竟我有过在成都多年学习的经历,对于这座城市有感情和接触,并促成双方后来走得更近,更加了解,并找到合作的契机。”
未来机器人做手术 畅想网购新模式
作为工科领域的研究学者,在昨日的论坛上,薛泉向与会者画出了一幅未来就医看病的蓝图:人们坐在家里接受诊断,远程接受医生的治疗建议,甚至由机器人动手做手术……“坐在家里就医,现在听来可能难以想象。就象10年前,如果说可以在家里上网购物,人们可能也会觉得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表示,纳米材料、微波通信等学科是香港城市大学的优势学科和核心竞争力,未来如果将这些技术与新兴产业—健康服务相结合,“通过传感器技术,只要有小型检测设备和传感器,就可以在家享受到全套的医疗检测服务。通过云端专家系统,医疗人员远程给出我们食疗或处方建议。而随着机器人的运用,未来机器人甚至可以操起手术刀。”
薛泉表示,现在这些技术正在研究人员的手中开始一步步发展,并将在未来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届时,人们不必去拥挤的医院排队挂号,只需坐在家里就可以完成整个看病问诊过程。
天府早报记者 郑其 摄影李国东
人物名片
薛泉教授于1984年进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磁场工程系学习,1988年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学位,分别于1991年和1993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1999年6月,薛泉博士加入香港城市大学,历任研究员,高级科学主任,副教授,教授,讲座教授。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