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平遥摄影大展都聚集了众多,在今年为期7天的大展上,图片展览方面汇集了国内外427个展览、1600余位摄影师参展、12000余幅参展作品。观众不免容易“看花眼”,这里为大家整理几个今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值得一看的展览。
罗杰·拜伦现场讲解
柴油机厂展区A4:罗杰·拜伦《魔力与神话》
罗杰·拜伦在摄影界被人们称为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大师,1950出生于美国纽约,后移居南非共和国,在约翰内斯堡工作生活了近三十年。此次在柴油机厂展区A4展厅展出的罗杰·拜伦《魔力与神话》个展主要展出了2001-2008年两个阶段的系列作品:“影子房间”房间系列与“寄宿公寓”系列,以及去年拜伦为乐队Die Antwoord所拍摄的MV《I fink U freeky》。
罗杰·拜伦参展作品
在“影子房间”(2001-2004)系列,罗杰·拜伦拍摄了南非约翰内斯堡的一些神秘的单人房间,这些地方诡异神秘,令人不安;墙上画得乱七八糟、垂着杂乱的电线,地上到处是奇怪的小道具和劣质艺术品,狗、兔子、猫被塞进了一些怪异的容器中。在拜伦的作品中,人与动物看似迷茫孤独,但却又有种奇怪的力量。作品着重表现生活寓言以及超验主义。
罗杰·拜伦参展作品
在“寄宿公寓”(2004 - 2008)系列,罗杰·拜伦拍摄了南非约翰内斯堡附近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地方。这里聚居着穷苦的劳工,逃犯,巫术师,小孩以及露宿街头的人们,还有流浪的动物和各类昆虫。这里到处是污秽的斑点和涂鸦,还有古怪的东西和神秘的图画。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怪诞的气味和噪音。这组图片就像是梦境中的场景,充斥着丰富的细节和复杂的构象,引人注目,发人深思。为了展现他想要表达的内容,拜伦运用虚构的手法,通过改变场所感来展现寄宿公寓的每个房间和角落。整组作品强调了图片的绘画和雕像元素,清晰地表现出摄影师和他的主题之间的协作,从而使得“寄宿公寓”系列作品模糊了纪实摄影和其他艺术形式如艺术影院和雕塑之间的界线,使我们对眼前所见充满了疑问。
罗杰·拜伦为Die Antwoord所拍摄的MV《I fink U freeky》片段画面
在去年拜伦为乐队Die Antwoord所拍摄的MV《I fink U freeky》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明显的拜伦风格,黑白的画面、墙上的涂鸦、餐前的祷告、动物与人物的互动、现实与科技的交错、脸部及牙齿的特写,充满隐喻与荒诞视觉感、疯狂、忍耐、极限……这些曾出现在拜伦摄影作品中的种种加上音乐被奇妙地全部融合在了一起。这段MV在Youtube上以超过4000万次的点击量,他在现场谈到,这使得他明白一种新形态的呈现方式可能会更加有效的进行传播,以后可能会继续尝试音乐、绘画与摄影相结合的这种方式。
罗杰·拜伦“魔力与神话”展览现场
罗杰·拜伦的作品在2008年之后再一次发生转变,他的镜头不再单纯的对着人物所拍摄,而是更加注重作品中所要呈现的抽象思维与物物之间的内在关联。现在近50年来,拜伦一直在拍摄黑白胶片。他谈到,黑色和白色是一个非常简约的艺术形式和不同的彩色照片的方式类似的方式对人眼可能会察觉不假装模仿世界。黑色和白色本质上是一种抽象的方式来解释和变换什么人可能是指为现实。“我拍照在近50年的目的最终是有关定义自己,从根本上说,它是一次心理和生存的旅程。”就如同他在展览入口上写道:这些地方是否真实存在,取决于如何定义“真实存在”,它们内部有一个世界,而我只是如实记录了那个世界。
约翰·特纳在为观众现场讲解
柴油机厂展区A5:《约翰·特纳个人收藏展》
早期曾出任惠灵顿政府出版局排版师、多明尼恩博物馆摄影师的约翰·特纳,曾策划一系列标志性的展览,其中包括1970年的“十九世纪新西兰摄影展”和1973年的“贝金特、柯林斯、菲尔兹——新西兰三大摄影师影展”。2009年至今,担任国际环保摄影展提名人的约翰·特纳目前的影集主要侧重于记录新西兰和中国的摄影历史及当代摄影方面。
G·莱斯利·艾德金作品:1924年,开学第一天,在Horowhenua的Woodside,拍摄的南希和克莱德。158×113mm明胶银盐老式照片,数码放大。
约翰·帕斯科作品:1945年5月9日,惠灵顿政府建筑大楼,官方庆祝欧洲胜利。原90×90cm,明胶银盐感光,数码放大。现照片存放在新西兰惠灵顿亚历山大·特恩布尔图书馆。
艾伦·莱塞比作品:1970年,位于奥克兰Ti Point的“家庭”。225×330mm,明胶银盐照片,数码放大。
“平凡中的非凡”展览现场
柴油机厂展区B7:《“平凡中的非凡”拉丁美洲五国展》
《平凡中的非凡》由来自拉丁美洲五个国家的展览组成:哥伦比亚、古巴、危地马拉、墨西哥、委内瑞拉,每个展览的策展人都是各自国家摄影界的领军人物,而所有参展摄影师的作品都从不同角度探究这个缤纷世界里日常生活中的非凡之处。
策展人写道:拉丁美洲国家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尽管贫富悬殊,这里的人们仍然享受轻松愉悦的生活。生命即是生活,平凡的每一天也会呈现出诗意,生活在这里的摄影师和艺术家们不断地用镜头捕捉着人们生活中的诗境。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