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贵州大方县着力推进绿色小城镇建设

时间:2013-09-19 09:58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9月2日,第二届贵州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在毕节市召开。在这次实地观摩山区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大方县黄泥塘镇作为此次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的参观点,紧紧围绕县城“副中心”的定位,依托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和已布局落地的煤制清洁燃料项目,以突出产城互动、镇园融合为特点,赢得了参观代表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大方县积极抢抓贵州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机遇,依托优越的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2012年第一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小城镇大战略,要有大动作,实现大作为”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载体。以黄泥塘镇和六龙镇两个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着力打造雨冲、瓢井、竹园等15个山区特色小城镇。以点带面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提升打造了一批交通枢纽型、旅游景观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各具特色的示范小城镇,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和城乡互动,全面推进该县小城镇建设上台阶、上水平。

    科学规划,蓝图引领

    大方县始终坚持规划是发展的蓝图、建设的龙头,是小城镇建设基础性环节。在全县小城镇建设规划上,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为核心,统筹考虑山水、田园、乡村、都市四要素,打造山水相依、山环水抱的山地特色示范小城镇,努力实现“河在城中,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城镇效果。本着“规划图上多留绿,不为后代留遗憾”的理念,以“因地制宜、着眼长远、规模适度、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特色鲜明、宜居宜业”为原则,围绕小城镇建设“八个一”和“8+3”工程,合理规划、疏密有致地将“田园风光”、“山水园林”与产业项目、城镇建设有机统一。在空间布局上,注重规划引领和对建设时序的安排,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严肃性,以大方县城为中心,黄泥塘、六龙、瓢井、凤山等副中心城镇为支点,根据各乡镇的区域优势、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全县小城镇建设规划。同时,在规划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打造宜居城镇,增强未来城镇的生命力。一年来,全面完成了所有乡镇、行政村镇和部分村寨的小城镇建设规划编制,为全县的小城镇建设提供了一大批强有力的纲领性文本。大方县小城镇规划的另一个大手笔就是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科学整合城镇要素。今年5月,由大方县人民政府申请,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将现在的黄泥塘镇和政府所在地距黄泥塘镇政府仅一公里的鸡场乡合并,组建新的黄泥塘镇。合并后,黄泥塘全镇总面积将拓展到224平方公里,总人口达63000人,镇区人口为25000人。

    依托优势,打造精品

    在开展山区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进程中,大方县除快速推进绿色小城镇建设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文化、历史、区位、自然、资源等元素,结合自身特色,根据每个乡镇不同的历史渊源、区域优势、资源禀赋,将特色优势打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小城镇建设的方方面面,着力打造绿色精品小城镇。依托各自特色,集中打造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示范小城镇。

    雨冲乡境内的油杉河自然景区风景绮丽,每到盛夏,都会有大批重庆游客前来休闲旅游、避暑乘凉。该乡以此为依托,积极打造成集休闲、度假、避暑于一体的旅游精品小镇,通过旅游经济的资金注入,带动当地小城镇建设;黄泥塘镇则依托地处黔西-大方、织金-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十字交叉点的交通区位优势和煤制油重点项目落户该镇等特点,重点打造成集交通枢纽、绿色产业、移民安置等于一体的“大方县城副中心”。六龙镇境内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人才辈出,素有“小荆州”之称。原来的六龙镇以煤炭产业为支撑,重点以资源开采作为发展的“摇钱树”,在被确立为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后,大方县依托六龙镇固有的历史渊源与诗词文化优势,以绿色发展为主题,大力推动六龙镇的小城镇建设。依托当地江西、湖广会馆祠堂、文峰塔、花牌坊、文昌阁、三宫殿、永贞桥、回龙寺等历史古迹,结合六龙固有的诗词文化,将其相互衔接、功能配套,使得六龙的基础设施、镇容镇貌、产业发展发生显著变化。今天的六龙,花红草绿、青瓦飞檐、镂空花窗,招牌对联装扮下的古色民居建筑错落有致,处处彰显着古镇悠久的历史风貌,洋溢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把六龙准确定位为旅游景观型示范小城镇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将资源优势特色与特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做法,成为大方县小城镇建设走出的新路子,为大方绿色小城镇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和活力,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小城镇建设新格局。

    镇园融合,绿色发展

    在产业发展上大方县紧紧围绕“绿色”主题,强化产业支撑,统筹推进“5个100工程”建设,坚持一手抓城镇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本着“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一体、镇园融合”的理念,依托当地特有的资源禀赋,大力招商引资,以重点项目为支撑,绿色产业为方向,大力发展小微企业,搭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这个平台,刺激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从而增加当地群众就业。着力推动产城互动、镇园融合、绿色发展。

    在产业布局方面大方县按照“把小城镇建设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蓄水池’和中心城市产品加工流通的‘大基地’、招商引资平台和乡村旅游前台”的指导思想,根据各乡镇的资源、地缘和产业基础,选准主攻方向,抓好产城互动,与“100个重点小城镇”布局衔接,切实做好现有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积极培育一批关联产业、中小企业,努力打造形成“一镇一业、一镇一品”、“小产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的良好发展格局,带动小城镇快速发展。目前,大方县已经在黄泥塘镇、六龙镇规划建设了产业园区,总投资达6千多万元。其中黄泥塘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第一、二期标准化厂房(2万平方米)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现已有9家企业入驻投产;六龙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第一期标准化厂房现已竣工。县内竹园、文阁、瓢井等乡镇的产业园区建设也即将全面启动。大方县还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培植小微企业、党员带富创业、妇女创业贷款贴息等方式,积极支持和鼓励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逐步实现由纯农民向经营化城镇居民转身。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以拒绝高污染行业坚持观光旅游业和绿色加工业为主导,按照集约型、循环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防止盲目的土地扩张,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集约增长和高效增长。严格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倡导使用清洁能源,鼓励绿色建筑;建设完善污水治理设施和垃圾收运处理体系,严格控制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追求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健康、持续、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

    夯实基建,圆梦小康

    小城镇是城之尾乡之首,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在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大方县特别注重基础设施建设,除加强路、水、电、气、讯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外,还加快建设了公租房、生态移民安置房、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农产品及小商品交易批发市场和综合贸易市场,大幅提升了小城镇的综合配套设施及承载能力。现已建成 25个公园(生态广场),19个集镇农贸市场,91个“五园新村”(致富田园、生态庭园、特色庄园、文化乐园、和谐家园),1个“同心新村”,建成生态文明家园107000户,改造农村危房64809户,完成扶贫生态移民搬迁1268户、5820人。总投资达10亿元以上。通过大力实施小城镇建设,切实解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计生两户、移民安置等困难家庭的就业问题,增加就业2万多人,“8+X”工程的实施,让小城镇周边的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上有了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得到大大改观。

    大方县围绕绿色小城镇建设,把传统城镇化理念与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精神协调统一起来, 让以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地方风物为特色的绿色小镇在大方遍地开花。今天的大方感觉犹如“城在山中转,镇在绿中游”,创造性地实现了绿色发展的愿景,大方人的“中国梦”将在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建设的三轮驱动中得以实现。大方未来城镇化的发展必定描绘出一幅“美丽乡村、绿色小镇、山水城市、和谐社区、多彩大方”的蓝图。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