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多彩梦幻般的生活

时间:2013-09-18 09:49来源:中国古镇保护网 作者:孙轶琼

 

山西晚报专访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张国田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张国田

    你在平遥看世界,这个世界也在平遥看你。或许,这就是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注:以下简称平遥影展)的魅力所在。对于该展览艺术总监张国田而言,他通过镜头找寻到了平遥,为平遥挖掘出了很多故事,而在这个故事构架中,他亦是当事人。所以,当走过12载春秋的平遥已经成为一个故事时,摄影人却能以更具包容的心去迎接新一轮的成长,面对新一轮的挑战,并期盼新一天的曙光。而作为中国连续举办时间最长也是规模最大的摄影展,很多世界摄影师一心向往平遥,用张国田的话说,“每到大展时,他就过着梦幻般的生活,徜徉在每幅摄影作品背后,听着不同人的故事,是梦幻更是美妙。”
    19日,平遥影展将迎来第13个年头,在这个“童话世界”中,究竟会有那些缤纷元素?而对于筑梦人本身来说,又有哪些设想和打算?本报记者在影展布展之际采访了张国田,一起来听听他的心声。
    摄影就是我们的生活
   “走进生活的影像”?作为2013年平遥影展的主题,很多人对这句话的内涵不太理解,是来参展摄影作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是用摄影改变我们的生活?当然,张国田想表达的是后者,因为在他看来,摄影早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平遥影展就是个大Party,来此狂欢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今年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是2012年大展主题‘回归·超越’的进一步阐释和回应,即让大家重新认识摄影,并寻找一种答案。”张国田说,这是一个数字的时代,摄影在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地存在着,大家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都能拍出来一张清晰的影像作品,并随时发到微博、微信上,因此很多人迷茫了,摄影到底是什么,我们每天从事的拍照行为,算是摄影吗?“所以,在平遥这座城池里,我希望传统摄影和数字化摄影碰撞出一点火花来,让我们明白,假如你喜欢摄影的话,该选择怎样的方式,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活动。或许,你会因此得到摄影之外的快乐。”
    话音刚落,张国田举起自己案头的手机,开始冲着记者咔嚓咔嚓地拍个不停,此时的他,正利用影像来记录自己的工作生活。
    只想让大家安安静静看展览
    是挑战,也是亮点。因为在平遥柴油机厂展区内,相关部门对场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昔日厂房被夷为平地,空旷的土地上铺满了鲜花和草地。于是,展览怎么布,以何种方式布展,成为张国田比较头疼的事情。
    今日的变革,在所难免,因为柴油机厂今后的定位就是要成为摄影人之家,为全球各地的摄影爱好者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全新的环境,对于张国田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他要从昔日的思维中跳跃出来,重新为各种展览找个“家”。“我想今年来平遥影展参观的公众肯定会感觉到新鲜的,但对我来说,只想为大家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让大家安安静静地看展览,真正融入作品中。”张国田说。
    成功人士也有小烦恼
    作为平遥影展元老级的人物,张国田早已和大展捆绑在了一起,他逐年消瘦,白发增多,为了这个“孩子”他操碎了心。“除了吃饭睡觉,每天睁开眼睛就是转8个展场,把作品放到最合适的位置。连梦话都是‘往左点,挂高了’……”张国田甚至说,组委会的一些工作人员,都曾经被他这样的梦话惊醒。其实,在外人眼中,他是成功的,而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他是孤独的。
    张国田的烦恼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人情”,大家说了,认识他就能有个好展场,这话让他很无奈。“很多人觉得展览的地方展示空间的大小很重要,其实展览前期的规划最重要,要把视觉效果和思想表达统一呈现出来,才能打动观众。”不过,某些摄影家确实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他们认为张国田不够意思,而无从表达的张国田却只能哑巴吃黄连。“大展在成熟,因此越来越多的策展人走到平遥,开始以专业的眼光构思、设计展览,达到感官和灵魂统一,这让我很是欣慰。所以我们恳请广大摄影师放心,一定会根据你的作品,挑选适合的位置,在我们尊重摄影的同时,也请大家尊重平遥大展。”这,是张国田的肺腑之言。
    平遥大展神奇之处在于永远未知
    当你越发喜爱平遥影展,你就越希望她能走得更长远。那么,未来的平遥影展,会有怎样的变革呢?至少,在张国田的设想中,会呈现一个怎样的局面?“我觉得摄影也是需要传承的,所以我希望更多的学者、专家参与进来,成立艺术委员会,建立一个标准的作业化程序,并且要办相应的摄影博物馆,把老摄影家的经典作品和相机收录进来,而且要设立平遥影展的基金,专门用来扶持有潜力的年轻摄影人,这不仅是平遥摄影展给予大家的福利,更是平遥带给大家的福音。”正是因为爱,很多人会对此“挑刺”,比如有些网友就说了,去参观平遥影展的人越来越少了,平遥影展像庙会等种种难听的话语,而张国田则给出有力反击:“假如影展赶上周末、节假日,人多的是肩膀挨肩膀,目前我已经接到了100多位专业摄影师的电话,让我帮忙订房呢,这难道不能证明平遥影展人气很旺?至于庙会,我觉得摄影展的观众也该‘百花齐放’,虽然外行是看热闹,但至少大家愿意来凑热闹,正好也给我们今后的老照片等市场交易积攒人气么。”
    关于未来,张国田始终无法完整表述出来,不是因为他想得不多,恰恰是因为想得太多了,以至于让这份深沉的情感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他说了:“平遥影展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是永远未知的,因为年年都会变,所以才能带给人惊奇,我希望这份‘意外’能一直延续下去。”
    大事记
    2001年
    平遥国际摄影节开展,于当年9月20日至30日举行,主题为“开放·交流”。来自法国、美国、德国、西班牙、新加坡、瑞典、俄罗斯、日本、韩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摄影家和国内4000余名摄影人士参加了这次盛会。
    2002年
    平遥国际摄影节更名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主题为“世纪·中国”。大展组委会先后在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和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让大展走向国际化的征程更进一步。很多国外摄影精品第一次亮相中国。
    2003年
    大展主题为“生活·文化”。与前两届相比,平遥影展在组织框架、运作机制、投入力度以及展览作品、布展规模、图片交易等方面有更大的拓展和提高,把大展办成既具国际性,又具民族性的世界摄影艺术盛会。
    2004年
   “文明·发展”是本届大展主题。本届艺委会策划的展览,主打姊妹篇,即艺术摄影和纪实摄影同现,相得益彰。如法国桦榭集团在影展期间举办“ELLE(中国)时装摄影大奖赛”活动;香港凤凰卫视举办“中国当代摄影师优秀摄影画册大奖赛”活动。
    2005年
    此次大展以“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主题,充分展现人类和平进步的历史进程和丰硕成果,突出“和平·进步”的大展宗旨。首届中国移动手机摄影节在本次影展中亮相,体现了百姓参与和互动的良好态势。
    2006年
    以“多元·和谐”为主题。首度开设了古城招商洽谈会,利用这样的盛会来招商引资,发展平遥相关项目。在棉织厂展区,首次启动市场化操作模式,引入两个外国拍卖行,对国内外一流摄影家的原作进行展览和拍卖。
    2007年
    主题为“合作·共赢”。参加美国联系图片社30周年大庆活动的31位摄影家的近350幅摄影作品在平遥展出,这是平遥影展举办以来,最有品位的一次展览。此外,大展组委会使图片交易形成市场,以图片交易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吸引、留住摄影人。其中,法国巴黎拍卖行带来100幅国际一流摄影家的原作,展览的同时也参与拍卖。
    2008年
    主题为“奥运·大爱”。本届影展创立了世界摄影节高峰论坛。影展作为首创发起者,邀请来自国内外28个摄影节的组织者,围绕大展探讨影像和摄影节庆活动的持续发展能力、与国际交流和融合、大展品牌提升等问题,让影展更加具有“国际范儿”。
    本报首次走进平遥影展,展现本报的优秀版面作品。
    2009年
    主题为“生命·梦想”。首届手机摄影大展在平遥启幕。在评奖方面,也有变化,在保留以往优秀摄影师奖、优秀画册奖、优秀新人奖等三大奖项的基础上,对奖项予以细化和增设,增加至6大类14个奖项,获奖人数达50人以上。
    2010年
    本届影展推出了10年庆典系列活动,艺委会推出了《“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十年纪实画册》《“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十年文献》两本庆典图书;平遥县还奉献出山西传媒出版集团出版的《平遥名片》与《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历程纪事》双册庆典文献。
    2011年
    主题为“瞬间·永恒”。首次设立“中国摄影致敬展”,每年推出一位在中国摄影界具有崇高影响力的摄影师,旨在向老一辈中国摄影人致敬。大展组委会推出“用手机看平遥摄影大展”手机实时播报工具,实时发布大展新闻、参展大师、展位、摄影作品、讲座议程等。
    2012年
    大展主题是“回归·超越”。本次影展首次设立国家馆,展出英国、丹麦等国家的摄影师作品,观众可以更清晰明白摄影在当地的发展脉络。此外,“航天”展亮相平遥国际摄影展,“神九英雄”刘旺回乡观展,让广大摄影人一睹英雄风采。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孙轶琼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