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在第十六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时间:2013-09-09 16:43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姚兵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长 姚兵


2013年9月7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我谨代表第十六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的主办单位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对本次年会的召开给予支持的主管单位国家民委、行业指导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论坛的各协办单位、支持单位表示感谢。另外,对出席本次大会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
    举办本次学术年会也正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实现中国梦,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论述之际,统筹兼顾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本次大会主题是民族复兴背景下民族建筑的价值与使命,这正体现了当前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历史使命的发展战略。保护民族建筑优秀成果,创造性的发展民族建筑文化正是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民族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建筑文化更是民族文化的充分反映。在政府指导支持下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维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弘扬,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传统城市、村镇,在目前具有重要意义。建筑文化遗产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让大家共同进行保护,留住特色文化之根是当前形势下,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次年会的召开是针对当前民族建筑保护的热点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建筑学术水平的创新和提高而举办的,同时也表彰、奖励一批我国在民族建筑及文物保护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研究会始终坚持“保护民族建筑,传承中国文化”的宗旨,希望通过本次年会的召开,能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期得到进一步重现,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弘扬。
    本次年会召开得到了建筑设计、规划、文物保护、建筑材料、学校、研究机构等单位的支持,约有300人参加本次年会,会议期间将安排两天的论坛和考察,论坛交流将对民族建筑的保护和创新、文物建筑的保护再利用等问题进行深入学术研讨。本次年会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公平、公开、公正的评审,还评选出了“中国民族建筑事业终身成就奖”、 “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 “中国民族建筑事业保护、传承、创新奖”等奖项,还将对获得“中国民族优秀建筑”奖项的单位进行授牌表彰。
    结合本次年会论坛,我谈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高度重视各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而民族建筑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她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正确认识和传承民族建筑文化,包括建筑文化在民族存在和发展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确立民族建筑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悠久灿烂的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在保护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保持中华民族的创造性和生命活力,促进各民族间的和谐发展,实现56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复兴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具有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优良文化传统。正是由于近年来党和国家的大力倡导,我国的民族建筑保护和传承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地区都在积极的行动起来,十分重视民族建筑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保护、传承等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长期以来各地、各民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生产和实践过程中,创造了风格迥异、民族色彩浓郁、符合当地气候条件和生活习俗的、各式样丰富多彩的民族建筑文化,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其中民族建筑在中华民族的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建筑形式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和精湛的技艺令人仰慕。比如侗族的鼓楼、羌族的碉楼、广东的碉楼、瑶族的民居、程阳的风雨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傣族的竹楼等等,这些都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真实的反应了当地少数民族千百年来的生活特点和状况,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生动展示,也是各民族引以为自豪的亮丽名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在民族建筑实践保护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方面都积极行动起来,从资金、人力以及专家智力支持等方面入手,逐步修缮、开发和新建了大量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和新式民族建筑。近年来各地逐步修缮和开发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突出的民族建筑,特别是大量散落在广大乡镇农村的古村镇建筑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和修缮,有不少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单位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推动了民族建筑的保护。同时我们也十分欣喜地看到,在恢复修缮的过程中,对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政府管理部门来讲,也是很好的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贯彻与宣传教育的大课堂。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还有很多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类建筑,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到当地社会条件、条件经济的制约,使保护和利用的具体落实工作存在不少的困难,也有不少地方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使部分有保护价值的民族建筑受到人为的损坏甚至完全损毁。可以说重视民族建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需要我们积极的行动起来,高度重视这项惠及千秋万代的事业,并且抓紧落实、做好这项具体而艰巨的工作。
    二、注重城乡规划,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
    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在建设中大拆大建,自然资源、文化遗产面临严重破坏。在城乡规划和建设的同时,如何保护自然资源,体现文化特色?城乡规划法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根据城乡规划法,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法律还将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内容。关于城乡规划的实施,法律也作出明确规定:在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中,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在旧城区改建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在城乡建设和发展中,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
    五项举措贯彻《城乡规划法》,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要加速完善城乡规划法规体系。认真贯彻《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执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执行《城乡规划法》实施细则;施行《地下管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抓紧完善城乡规划技术法规体系。
  第二,逐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完善适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特性和依法行政要求的城乡规划体系,规划的编制办法和深度要求要相应调整;制定规划编制“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这一原则的执行程序;城市规划编制首先要研究土地和水资源、能源、环境等城市长期发展的保障因素,重视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突出城市特色;制定严格、高效率的城乡规划成果审查程序。
  第三,端正城乡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城市规划重点落在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建设、危旧房改造和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乡和村庄规划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注意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从满足乡村广大村民和居民需要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实现农村和小城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四,推动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积极推动符合法律要求的管理队伍的建设;根据法律要求,相应完善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制度;完善城乡规划工作向人大汇报、向公众公示的具体办法和程序;研究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改革和规划师执业制度。
  第五,建立监督检查制度。总结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和规划督察员试点工作的经验,逐步扩大范围加大深度;制定上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检查和纠错的办法;制定上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建议对下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处分的办法。
    三、抓住机遇做好工作,推动民族建筑保护工作新发展
    从目前看,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已经积极的行动起来,在保护和利用民族建筑上采取了不少有力的措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保障自然资源和文化历史遗产。例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及国家民委制定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十二五规划》,都对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事业以及保护民族建筑文化的内容进行专门规划和论述。另外国家还增加有关民族地区古村镇环境条件改善的投入;积极开展民族文化遗产的登记建档;逐步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确立国家和地区的文物保护单位等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民族建筑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我国各地各民族掀起了新的一轮保护、修缮和申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高潮。
    我国各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不断得到保护、弘扬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蓬勃发展,它生动地体现了各地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要求,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体现。本次年会的举办也正值我国深化改革开放重要时机,自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建筑的保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本次年会的召开,我们将进一步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利用本次年会和论坛这个平台,我们多交流多学习,为民族建筑和文物古建的规划和建设献计献策,总结经验,将研究会学术年会越办越好。
    2013年过去大半,我们在南澳县成功召开了第三届营造技术保护与创新学术论坛,7月在西宁举办了西部建筑文化论坛,8月在贵阳举办了“民族建筑保护与发展经验交流会”,研究会还在湖北恩施、云南大理开展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规划设计等工作,这些都是今年工作的亮点。“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评定”和“规划设计竞赛”正在开展中,我们年底还会再总结。
    研究会秘书处最近一年来做了大量工作,举办会议、会员发展、专业委员会的协作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去年民居专业委员会在南宁举办的民居学术会议,今年建筑技术与工艺专业委员会在贵阳举办的民族建筑保护发展经验交流会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一年来会员的发展增加很快,目前将近3000个人会员。今年研究会工作得到了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商务部市场秩序司等政府部门的支持,国家民委经济司委托研究会在湖北恩施和云南大理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设计编制研究工作,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对研究会城市规划设计战略发展提供专家支持,商务部和国资委批复我会进行行业等级信用资质评价工作。另外社会企业和个人对研究会也做出了贡献,例如,汕头南澳县的章绵桥同志在经济上支持了“第三届营造技术传承与保护”论坛的召开;四川东华综合科学研究院院长钟行恕在四川和西藏地区的设计合作和授牌项目合作方面为研究会做出了贡献;青海工作站的马扎•索南周扎先生潜心藏式建筑研究,顺利举办了西部建筑文化论坛;我会专家程茂澄先生协助研究会开展授牌、规划设计咨询工作等等,许多单位和个人都为研究会做出了贡献。希望各界同仁继续支持研究会的工作。
    在此,我代表本次大会的主办单位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大会各项工作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二〇一三年九月七日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