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在郑州召开“中原经济区文化城市建设调研”座谈会,来自河南省社科联、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文联、省规划院、省博物馆、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市文联、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专家与会,围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理论研究和规划编制,大中原城市群、郑州都市区的规划研制和实施,河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各领域各行业的探索和经验,河南新城新区建设,河南摩崖石刻保护,国家区域重大规划中期评估,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土地流转,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原城市群文化特色塑造等调研议题展开交流与探讨。座谈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主持,省社科联书记李庚香、上海交大文科建设处处长蒋宏等出席。 会上,刘士林首先介绍了上海交大关于中原经济区文化城市建设的相关研究情况。文化城市是人类城市发展的先进模式,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协同,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中原经济区是中国城市化一面镜子,一方面是农业人口巨大、自然资源相对紧张,另一方面则是历史传统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以文化城市作为河南“新型城镇化”的新思路,有助于摒弃“工业化”的旧城市化道路,充分发扬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并对中西部城市化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郑州市委宣传部董建山副部长向与会专家介绍了郑州市的文化建设情况,郑州市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挑大梁的角色,始终将文化建设作为全市发展的重点,很多思路和成果与文化城市理论密切相关,以“文化城市”作为理论自觉,有望在下一步的发展中抢占先机。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充分肯定了文化城市理论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认为相对于以往只注重经济引领城市发展的模式,文化城市切中了当下一些城市发展的弊端,让人眼前一亮,并提出应从价值观、文物资源、知识传播等维度进一步丰富文化城市的内涵。 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办公室处长李迎伟详细介绍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中原城市群、郑州都市区的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阐释了以“兼容并序,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为核心的中原文化精神,认为文化城市对改变城市摊大饼式的粗放发展,推进内涵式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河南省规划院总规划师黄向球在解读中原经济区“米”字型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就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交通依赖、详细空间规划缺失、城市间缺乏空间协调、城建与生态保护等提出相关建议,认为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应重点做好“三化”协调工作,而文化建设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河南省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主任胡昌国认为,文化城市对我省的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河南的城市之所以在风格、品味、特色上不够鲜明,主要原因是城市从设计规划到建设都缺少文化的融入,认为如何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保持城市的特色与品位,还有每个城市在未来应具备什么样的特色与品位,应是文化城市研究的重要内容。河南省博物院副院长田凯提出,文化城市建设重在内容,从历史上看,中原文化有两个重要的特点是时尚性和创新性,但在当下的文化建设中却被忽略了,中原文化城市建设对此需要重新挖掘和深入研究。 河南大学教授高有鹏指出,河南文化资源丰富,但却抱着金饭碗要饭,文化城市发展规划恰逢其时,以文化学理指导城市建设,可避免走很多弯路。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蒋宏指出,“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对河南提出的是,如何利用和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打造有历史记忆的文化大省,以文化城市为引领,可以提升城镇化综合建设的能力和效益,提高城镇化建设的附加值,将宜居、就业、环境、公服、情感归属等纳入新型城镇化的框架,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总结发言中,李庚香指出,“中原经济区文化城市建设”的主题与“文明河南”和河南“新型城镇化”有很好的呼应关系。文化城市建设是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河南新型城镇化既要符合河南的省情,又要符合河南的历史文脉,这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对河南城镇化的文化维度与文化城市建设进行长远规划,形成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科学与人文相协调、文物保护与生活环境相一致的特色。他建议应选择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南阳等城市以及一些县级市作为文化城市建设试点,探索解决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两种价值体系的对接难题,最终目标是建成中原文化城市群。 据悉,文化城市理论是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并在长三角、北部湾经济区、澳门特区等地的战略规划及上海世博会等文化项目中实际运用。在已取得的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城市科学研究院以文化城市理论统筹河南的城市化和文化发展两大问题,提出了河南率先“文化城市群”的理论框架,一是立足于都市文化建设引领中原传统文化复兴;二是以文化城市建设推动河南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三是以文化城市群引领中原经济区自主创新发展。此次来豫开展调研,主要目的是广泛听取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该理论成果,同时也为着手制定我国文化城市建设标准做准备。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