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构建合理城市体系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

时间:2013-08-02 10:13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杨舸

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加重、资源过度消耗等一系列大城市问题。由于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如何应对大城市人口压力成为现阶段的重要课题。

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必然带来城市问题

事实上,大城市的人口过密问题并非中国特有,它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集中化、大型化。纽约人口数量从1950年的1234万,增长到2010年的2010万。东京都市圈1950年人口为1127万,到1965年翻了一番,2010年则增长到3693万。发展中国家大城市人口增长更为迅速,2010年,新德里人口达2194万,墨西哥城人口达2014万。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必然带来城市问题。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都发生过或正在发生人口剧增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城市公共设施不堪负荷等。

对城市发展的合理定位是解决大城市人口问题的关键

大城市人口过密,不是孤立的人口问题。现代城市是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的载体,人口是其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笔者认为,只有对城市发展进行合理定位,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才能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国外大城市发展具有某些共同规律,至少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第一,构建合理城市体系,确定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城市体系是一个地区内各种规模、各种类型城市空间分布结构的有机整体。当城市发展到一定数量,城市的地区专业化分工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往来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体系便逐渐形成。不同规模的城市职能各异,通过城市体系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功能。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现状看,主要以中心大城市为依托,组成葡萄串式的城市群,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明确分工。这样做既可避免因产业雷同造成局部范围内的恶性竞争,也可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有助于形成结构合理的区域产业链和网络,实现人口均衡分布。

第二,发展高端产业,优化人口结构,实现人口和产业的良性互动。大城市的产业规划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口规模和结构。在资本全球流动的背景下,国际大都市的经济呈现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旅游零售、文化创意和休闲产业等综合发展的多元化特征。伦敦的国际金融业占据全球20%的跨境借贷、40%的非英国股票交易、32%的外汇交易、43%的衍生品场外交易以及二级市场70%的国际债券交易。纽约金融中心的外汇交易量约占全球的16%,衍生金融工具的成交量约占全球的14%,外国债券发行量的市场份额约为34%。东京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工业,形成了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为特色的生产服务业集群。发展高端产业可优化人口结构,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城市人口的无序扩张。

第三,规划有层次的都市圈,构建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美国学者弗里德曼1966年提出“核心—边缘”理论,对大城市的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旦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越来越强大,就会向外快速扩展,区域空间结构从均衡状态开始向不均衡状态发展。这时在区域的边缘区会产生新的核心,即城市副中心。这些副中心与中心地区在空间上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更大的核心体系。东京为解决大城市问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与周边的琦玉县、神奈川县、千叶县组成东京都市圈,各区域集合金融、工业、政治、文化等功能,逐步形成“中心区—副中心—周边新城—邻县中心”的多中心多圈层城市格局。

第四,打造全方位、智能化的交通网络系统,多管齐下治堵。交通拥堵是大城市发展中遭遇的通病。除车辆限行和收取交通拥堵费等常见的治堵方法外,许多国外城市采用智能交通系统进行治理,如在伦敦和巴黎等城市,红绿灯间隔时间可通过不同时段人流量实时观测来进行调节和设置。解决我国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需更智能的交通运输体系、更广泛的快速公交线路、更完善的交通信息系统、更便捷的换乘服务、更灵活的市场调节机制。

推动人口向大城市周边郊区、中小城市转移

城市发展具有自身规律,政策只能引导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偏重小城镇化的发展思路,但20世纪90年代后,小城镇化进程迅速放缓。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就业机会少,对农民的就业吸纳十分有限。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企业经济整体下滑,而大城市规模经济优势强,就业机会多。其结果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口规划目标“屡设屡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明确指出,2020年北京的总人口规模要控制在1800万以内,然而这一目标提前10年即被突破。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趋势不会改变。那么,如何避免大城市人口过密?笔者认为,发展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均衡人口分布是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发生重大变化,生产要素向大城市、都市区等核心区域集聚,实体生产环节向大城市外围次中心城市扩散。传统城镇体系局限于本区域分工协作的特征将被打破,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融入世界城市体系成为各国、各地区城市体系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为避免中心城市人口过密,通过产业规划、城镇体系建设,推动人口向大城市周边郊区、中小城市转移,形成以单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主导的大都市圈或城市群,以实现人口合理分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